中巴鐵哥們兒是怎麼煉成的?【2】

“習大大我們歡迎您!”
巴基斯坦報紙上刊登的歡迎習主席訪問的中文書畫專版,“習大大我們歡迎您!”這幾個字出自當地一所學校的小學生之手。
翻看當天的巴基斯坦報紙,《每日新聞報》《巴基斯坦觀察家報》《國民報》《新聞報》上都刊登了一幅整版的中文書畫——“習大大我們歡迎您!”這幾個漢字竟然出自當地根基千禧學校一群小學生之手。
近年來,巴基斯坦社會興起了一股學漢語的熱潮。根基千禧學校在2011年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巴基斯坦廣播孔子課堂簽訂了合作協議,現在該校漢語教學已覆蓋學生超過5500人。
這份充滿童真的問候無疑給當天的熱烈氣氛增添了一抹亮色。當天,這些小朋友也出現在了機場歡迎儀式的現場,習近平主席親切地同他們握手致意。不知道這是不是第一次有外國小朋友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來向我國領導人致意,不過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巴基斯坦,一點都不讓人驚奇。這份“見面禮”其實正是中巴全天候兄弟伙伴關系的縮影,對華友好深深蘊含在每一個巴基斯坦人成長的足跡裡。
在得知習主席將要訪問的消息后,根基千禧學校的學生們早早就開始盼望著見到“習大大”。只是迎賓隊伍的名額有限,落選的學生不免有些失落。“我最近可努力學習中文呢,可惜沒機會喊一聲習主席了……”一番熱議后,學生們打算在報紙上刊發一則“廣告”。
漢語老師出了個點子:“在中國,我們都親切地稱呼習主席為習大大。”於是,“習大大我們歡迎您!”的文案很快應運而生。
“老師,你看,這是彩虹色的‘習’字,我把所有的顏色都用上了,你說習大大會高興嗎?”
“當然,這代表著我們五彩繽紛的祝福和友誼!”
“將中國烈士陵園世世代代守護下去”
中巴友誼就像一棵茁壯成長的大樹,根深葉茂。在巴基斯坦,人們用“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這樣詩歌版的語言來贊頌中巴友誼。在中國,人們都把巴基斯坦稱作“真誠可靠的朋友”。
巴基斯坦北部地區首府吉爾吉特附近丹沃爾村有處中國烈士陵園,這裡長眠著88位因修建喀喇昆侖公路而犧牲的中國工程技術人員。37年過去了,這裡並沒有被世人遺忘,卻是綠樹成蔭,郁郁蔥蔥。
喀喇昆侖公路又稱中巴友誼公路,是根據中巴政府協議由兩國共同修建的,建成於1978年,歷時6年7個月。公路經過號稱“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沿線有壁立千仞的冰峰雪嶺、懸崖峭壁的高山峽谷,地質條件異常復雜,雪崩、山體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不斷發生。在建設過程中,共有110名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88位英靈留在了巴基斯坦的土地上。
在巴基斯坦工作加起來超過20年的中國前駐巴基斯坦大使張春祥談到這段回憶,總是感觸頗深。從1974年到1979年,他在喀喇昆侖公路的工地上工作了5年多。“我們一起流汗流血,數百人為這條公路獻出了生命。許多事情至今歷歷在目,終生難忘。”張春祥在一次座談會上說,“我深深體會到,中巴友誼堅如磐石,深深植根於人心,是世界上任何力量都動搖不了的。”
中國人民的忘我付出令巴基斯坦人民倍感珍惜。為了表達對這些中國兄弟的敬意,附近的村民一直默默地守護這座烈士陵園。59歲的巴基斯坦老人阿裡·艾哈邁德就是其中一位,他從1978年烈士陵園建成后就自願守護陵墓。“中國工程人員為巴基斯坦人民修路而犧牲,他們安葬在這裡,是全村人的光榮,為中國兄弟守墓是我們心甘情願的事情。中國是我們的友好鄰邦,我們為中國自豪!”他說。
31歲的曼蘇爾則是從2010年接替其過世的父親在這裡擔當守墓人的。他的父親阿裡生前曾說,“如果我做不動了,就叫兒子接班,等他老了,再讓孫子接替,我們要將中國烈士陵園世世代代守護下去。”曼蘇爾深深理解自己的父親:“我為自己能在這裡為兩國友誼做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感到非常驕傲,就像我父親之前一直所做的那樣,我將繼承他的遺志,一直在這裡守護下去。”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