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贏”是國家間打交道的理想境界。但說易行難,要真正實現,須貫注高明的理念,並匹配巨大的心力。此次李克強總理赴泰,敲定重啟雙方“大米換高鐵”合作,正是“雙贏”典范。實現“雙贏”的路徑,也正凸顯了總理外交之要。
總理外交之要,理念上秉持尋找彼此最大契合點——這樣的相處之道才可持續﹔過程中展示誠意、機智、耐心——正如有評論用“鍥而不舍”形容他推動中泰合作,用“臨場急智”描述他以“李計劃”開啟中哈產能合作。
中泰之間最大契合點何在?
對泰國而言,其一,以鐵路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嚴重落后,需要一個質的提升。該國目前使用的鐵軌大部分建於100多年前,車廂設施陳舊,安全性差,200公裡路程要跑5個多小時,“怎一個囧字了得?”與中國合作的鐵路建成后,沿線火車時速將從現有的50公裡提升至160-180公裡。已有觀察指出:這將為泰國鐵路現代化和再造泰國經濟大動脈做出貢獻。
其二,泰國作為農業大國,這一合作意味著其出口到中國的大米和橡膠等數量將成倍增長,泰國農產品從此擁有一個穩定的出口市場,減輕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下行帶來的震蕩,有利於本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對中國而言,敲定的這條鐵路戰略意義非凡。其一,國內富余且高水平的產能有了很好的出口,中國鐵路裝備接受國際市場考驗,有利於國內產業升級以及“中國制造”質量和競爭力的提高。同時,這條800多公裡的鐵路將是中國在中南半島修建的第一條標准軌鐵路,有利於擴大“中國標准”的出口和影響力。
其二,從地緣格局看,如果泰國新建的鐵路能夠和老撾即將建造的高鐵相連,中國游客和貨物可從雲南經老撾直達泰國中南部,顯著拉動沿線城市和地區經濟增長,彰顯中國實力和影響力。有觀察指出:這條鐵路可以連通中國與整個印度支那三國(泰國、老撾、越南),並且在泰國灣上有一個新出海口(羅勇府),這將改善中國的海上交通安全形勢。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契合點,中泰雙方國家利益有巨大交匯,所以盡管過去一年間這項合作一波三折,但以李克強總理與巴育總理的握手和笑容為標志,一個圓滿的句號終於畫上。
然而也不可忽略,這一外交成果背后是李克強的“鍥而不舍”。
此次協議簽署前兩個多月時間內,總理為中泰鐵路合作傾注了巨大的心力。10月在米蘭出席第十屆亞歐首腦會議時,他會見同來參會的巴育。這是繼泰國政局變動、中泰鐵路合作一度被擱置后兩國總理的首次會面。李克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耐心闡明中泰鐵路合作給雙方帶來的好處,並強調這是兩國政府已經達成的協議,是一種政府行為,不能說沒就沒了。這些話,都說進了巴育的心裡。
11月,巴育親率代表團來北京參加APEC會議期間,雙方第二次會面。媒體注意到,那天李克強和巴育不約而同地系了一條灰色調的領帶,臉上挂著會心的微笑。在李克強的再次勸說下,雙方最終鎖定了合作共識,為恢復鐵路合作鋪平了道路。
當然,細節,還有細節。在從塞爾維亞飛往泰國的專機上,李克強召集部分同行的部長,專門分析情況、商談具體細節。次日簽字儀式,經歷10小時夜航的中國總理沒有露出絲毫疲倦之意,熱情洋溢地談起將開進曼谷的中國鐵路。
雙贏之路,是這樣鑄就的。(穆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