嚙質﹝嚙踝蕭嚙賢�躰部嚙賣�𡄯蕭臐�塚蕭嚙�
人民網>>時政

中國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搭上“高鐵”快車

2014年12月20日12:26    來源:中國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搭上“高鐵”快車

  10月和11月,中泰首腦會晤3次。12月19-20日,李克強總理訪泰,並出席大湄公河次區域領導人會議。李克強和泰國總理巴育19日見証簽署《中泰鐵路合作諒解備忘錄》和《中泰農產品貿易合作諒解備忘錄》,意味著一度險遭夭折的中泰鐵路合作項目重獲生機,而且,新協議規定的合建鐵路裡程從去年合同的300多公裡躍升到800多公裡。“中泰一家親”的合作經受住泰國政局變動考驗,具有抗沖擊的高度“韌性”,真可謂莫為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12月22- 23日,泰國總理巴育將應邀再度訪華。在建交4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兩國首腦會晤密集度創歷史最高,像走親戚一樣頻繁,“中泰一家親”可謂“親上加親”。

  中泰鐵路與農業合作將成為中國與大湄公河次區域互聯互通與協作發展“早期收獲”的典范。根據備忘錄,中泰將合建兩條鐵路,分別為長734公裡的廊開府-沙拉武裡府-羅勇府一線,以及長133公裡的沙拉武裡府-曼谷一線。這將是泰國首建1.435米軌距鐵路,工程總投資額106億美元。兩國的鐵路與農業合作備忘錄,珠聯璧合,對泰國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的發展善莫大焉。

  “要想富、先修路”。鐵路對於泰國的好處多多。第一,在經貿方面,在面對西方對泰施壓、孤立的背景下,中國是泰國最大的近鄰市場,是泰國經濟外交重點。中泰鐵路將推動泰國沿線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因為泰國每年出口大米等大量農產品,而新鮮水果未來一天就可進入昆明。便利的交通將為鐵路沿線的泰國欠發達地區帶來更多外資,使之與中國西南建立無縫對接的跨國產業網絡,實現跨越式發展。中泰鐵路將成為帶動泰國南北經濟發展與區域整合的大動脈,有利於解決泰國因為區域發展懸殊釀成的此起彼伏的政治動蕩。

  第二,中泰鐵路將有力提升沿途旅游發展。去年,中國赴泰游客達470萬人次,是泰國第一大外國游客來源國。若泰國對中國游客實現免簽,更多中國自由行游客將沿鐵路線對泰國進行深度游,中國赴泰游客可以達到七八百萬。

  第三,中泰鐵路未來可能連接老撾、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將成為大湄公河流域國家的黃金物流通道,極大提升泰國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的龍頭地位。

  對於中國而言,不僅實現了核心技術裝備的大批出口,帶動高鐵向整個東南亞和南亞“走出去”,而且,中泰高鐵一直到達泰國灣,海運物流有望避開馬六甲海峽,更便捷地進入印度洋,將為中國西部大開發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和資金來源。

  綜上所述,以中泰鐵路為契機,中國與大湄公河流域國家有望建成以(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為核心的互聯互通網絡。泰國是泛亞鐵路東線、西線和中線線路的匯合點,是泛亞鐵路的支點。中泰設計時速160-180公裡的鐵路,未來可能升級為高鐵,是中國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六國建立互聯互通一體化網絡體系、泛亞鐵路貫通的關鍵樞紐工程。

  毋庸諱言,大湄公河流域國家基礎設施缺乏,聯通不暢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巨大——幾百億乃至上千億美元,單個國家無力承擔。此次大湄公河次區域領導人會議重點在於推動地區的軟硬件互聯互通,以促進經濟一體化和加快合作步伐。峰會有望簽署215個發展項目,總投資將高達515億美元,其中90個(441億美元)將用於運輸和交通設施開發等互聯互通工程。西方經濟整體低迷,無力投資支持大湄公河地區互聯互通建設。因此,地區國家要團結、合作、自強,中國發起建立、20多國參與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資本量1000億美元)將為資助這些項目起到關鍵支持作用。

  整個地區各方應堅持共建共享,通過平等協商確定合作模式、資金支持等事宜。堅持分工合作,本著“成熟一個,實施一個”的原則穩步推進互聯互通項目,當務之急是確保中泰鐵路盡早開工、早日建成,逐步完成泛亞鐵路泛亞鐵路東線(經越南、柬埔寨)、中線(經老撾、泰國)、西線(經緬甸),使大湄公河次區域建立縱橫交錯的交通大動脈,打造連結中國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的水陸聯運物流新通道,與之對接的“一帶一路”建設也將迎來春天,中國與周邊國家互利合作之路越走越寬廣。

  峰會還將強調支持大湄公河次區域的軟件互聯互通。因為,軟件的互聯互通是大湄公河次區域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會從根本上消除硬件的“聯而不通”難題。道路互聯互通只是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互聯互通的基礎,是第一階段,但軟件互聯互通的滯后正在並將極大制約硬件的互聯互通,阻撓區域經濟合作。

  第一,地區國家間應更堅持開放包容,在實現物理聯通的同時,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需要加強制度的互聯互通,繼續打破經貿政策壁壘,通過由企業、商會和行業協會成立的聯盟為貿易往來創造更多便利,盡快落實通關便利化合作框架,加強金融、信息通訊等的網絡連接,不斷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實現大湄公河流域六國人員互免簽証,促進人員、資金生產要素等的自由流通,從根子上解決“聯而不通”的問題。

  第二,各國要著力提高民眾國際化素質,加強民間在語言、文化、情感上的互聯互通,培養次區域意識,這是實現上述軟硬件互聯互通的根本前提與保障。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要加強中國與東盟人民感情上的互聯互通,而語言文化溝通是人文交流的關鍵。大湄公河流域國家要加大互派留學生的力度,從民間開始讓中、泰、緬、越、老、柬六國語言“互聯互通”,拉近民間感情。

  中國是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積極參與者、主要出資方,在實現大湄公河次區域包容、可持續發展新目標的過程中,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的引領作用,在“親、誠、惠、容”周邊外交原則指導下,始終秉承“地區利益至上、承擔更多責任、無私貢獻力量、開放包容”的宗旨,讓中國發展帶動和融合鄰國發展,建立共同發展與繁榮的命運共同體。(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宋清潤)

分享到:
(責編:崔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