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日軍攻佔南京時,9歲的常志強目睹了父親和弟弟被日軍槍殺,姐姐被奸殺,又看到胸口被刺傷的母親掙扎著給2歲的弟弟喂了最后一口奶后死去,常志強驚嚇過度,昏死過去,這才撿回了一條命。
這樣的經歷,讓幸存者常志強的人生從此改變。
南京城市並不大,從常志強現在住的燕子磯化工新村,到1937年時居住並且遭遇日軍屠殺的地點內橋王府園,隻有16公裡,開車隻要半小時左右。然而,常志強的四個子女中竟然沒有人說得清這段歷史,也沒有人知道這個地點。
如果說戰爭留給常志強的全部是傷痛,留給這個家庭的則是一種“禁忌”。
“我們家從來就沒有清明節,別人家都忙著燒紙祭祖,我們家的孩子就看著很稀奇。小時候還想問為什麼我沒有爺爺奶奶啊,但一看到父親臉色變得陰沉,就不敢開口了。”小女兒常小梅說,哥哥和姐姐跟她一樣,除了“被日本鬼子殺了一家七口人”,其他一概不知。
常志強說,他並不是沒有嘗試過向人訴說自己的親身經歷。第一次說出埋藏心底的故事,是1949年向單位領導匯報,說了一半,就難過得說不下去,從此再不肯開口。
在子女們看來,作為父親的常志強是“有才”並且“稱職”的。
“字寫得特別好,畫什麼像什麼,會做菜做飯,我現在都記得弟弟妹妹過生日,父親會捏個小老鼠、小兔子,擺在蒸籠上蒸好給我們吃。父親脾氣好,輔導功課也是極為耐心。”大女兒常明泉說,因為父親重視學習,兄妹幾個都重視讀書,有兩個還上了大學。
但對於父親的精神世界,他們卻無法深入了解。
“我現在50多歲,似乎越來越理解爸爸心裡的那種苦了。他對誰都很好,但跟誰都不是很親近,也沒有朋友,就像是一座孤島。”常小梅說。
“小時候怕問,長大了知道得多了就不忍心問,如果他自己忘都忘不掉,我們也就盡量不讓他回想起來。”常明泉說,每次接受完採訪,或者錄完証言,常志強就要在床上躺上幾天。而子女們也自覺地“不聞不問”,學會用沉默讓老爺子自己去慢慢釋懷。
1982年,日本篡改教科書引發廣泛抗議,南京為此開始了“編史、建館、立碑”的工作。1985年建成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成為不少幸存者的心靈家園。
自從有了紀念館,常志強為自己祭奠親人找到一個場所,但他總是獨來獨往,偶爾老伴會陪著一起去,每當12月13日那天,就在名單牆上親人的名字前面獻上一束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