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辦公廳近日印發 《關於深化“四風”整治、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媒體報道大多把其中“適當提高基層干部待遇,逐步改善工作生活條件”的內容,作為引人注目的亮點,有的直接將“中辦發文要求提高基層干部待遇”作為新聞標題,以突出這一內容的現實針對性和重要意義。
近年來,基層公務員和基層干部收入偏低、工作壓力大,越來越多受到公眾矚目。特別是全國范圍內開展“反四風”后,一些公務員的隱性福利被壓縮或取消,基層干部收入待遇低、工作生活條件差的情況,開始為更多人知曉。媒體調查顯示,我國多數地方的基層公務員月薪普遍在2000元到4000元之間,公務員工資待遇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豐厚。此次中辦印發《意見》中特別強調“適當提高基層干部待遇”,自然會引起基層公務員、基層干部的共鳴,引起輿論的高度關注。
不過,“適當提高基層干部待遇”只是《意見》中專章“著力夯實基層基礎”的一個要點,該專章還包括“加強基層服務性黨組織建設”、“完善基層為民服務平台”、“健全基層民主管理機制”、“推動人財物向基層傾斜”等內容。這些工作非核心,是要建立、鞏固聯系群眾的組織體系、服務體系、監督體系和保障體系,幫助城鄉基層社會、基層單位提高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建設的能力,使基層不但成為培養人才、造就人才的基地,更成為涵養人才、駐留人才的沃土。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推動人財物向基層傾斜、適當提高基層干部待遇,是為基層“充血”以夯實基礎的先期條件﹔等到基層經濟發展和社會發育到一定程度,基層自身具有了“造血”功能,就能源源不斷地生產、集聚豐富多元的人財物資源,通過基層社會的善治,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這裡涉及到一個重要的觀念轉變問題。一直以來,我們談到基層社會、基層單位,談到充實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和提高基層干部待遇,很多人都只是把基層視為干部仕途的起點。人們總是認為,一個干部不能長期在基層工作,更不能在基層干一輩子,否則就是不求上進,就是沒有出息。其實,基層社會不只是社會和國家的“細胞”,同時也是社會和國家的“軀體”,很多時候,治理好一個村、一個鎮,比治理好一個縣、一個市面臨更大的困難和壓力,也需要更多的專業才能和政治智慧。一個干部如果長期留在基層工作,一輩子也沒當上“大官”,隻要他為基層治理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他就應當享有優厚、體面的待遇,成為社會公認和尊崇的成功者。
有個故事說,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時,有人向他的母親祝賀:“你有這樣的兒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魯門的母親回答:“是的,我的另一個兒子同樣讓我驕傲。他現在正在地裡挖土豆。”故事或許有虛構的成分,個中道理卻發人深省。從基層社會善治到國家治理現代化,既需要少數當“大官”的干部,更需要成千上萬甘於扎根基層的“挖土豆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