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黨組書記趙實:
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文藝創作方法。為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中國文聯迅速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講話精神,緊緊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突出中國精神中國夢的時代主題,發揮文藝界人民團體的優勢,精心組織、廣泛動員,團結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生活,努力把扎根人民、學習人民、服務人民、謳歌人民的任務落到實處。當前,我們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迅速組織,廣泛開展“到人民中去”的文藝志願服務行動。11月14日,中國文聯向全國56個團體會員印發了《關於開展“到人民中去——中國文藝志願者深入基層服務採風活動”的通知》,部署了“送歡樂下基層”等各項文藝志願服務活動,倡導文藝工作者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基層群眾。活動集中在11月中旬至明年元旦、春節期間展開,中國文聯及所屬各全國文藝家協會聯合地方文聯將組織1000多名老中青文藝工作者分赴17個省區市基層共45個活動點,開展慰問演出、小型展覽、學習體驗、採風創作、文藝支教、專家培訓等70多場活動。近期,中國文聯將按照這次會議部署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要求,進一步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產建設第一線,推動文藝工作者在文藝志願服務的實踐中實現“身入”“心入”“情入”。
二是精心策劃,重點實施“中國精神·中國夢”主題文藝創作工程,帶著創作選題深入生活。要緊緊圍繞創作優秀作品這一中心環節,圍繞實現中國夢的時代主題,繼續實施好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翰墨薪傳培訓書法教師工程、中華文明影像志工程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重點啟動實施“中國精神·中國夢”主題文藝創作工程,通過制定創作規劃、策劃重點選題、匯聚優秀人才、籌措引導資金,建立專家指導委員會,引導文藝創作者更大力度地講好中國故事,努力推出一批弘揚中國精神、反映時代風貌、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通過項目申報和專家論証確定選題,給予扶持,引導創作團隊和創作人員帶著選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藝術地反映人民追夢鑄夢的火熱實踐,活靈活現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是加強統籌協調,採取多種方式,建立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服務機制。要深入研究,精心謀劃,系統梳理選擇革命老區、重大建設工程一線、新農村示范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等重要地點,深入挖掘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重點現實題材等創作資源,聚焦塑造新時期典型人物、最美人物等時代新人形象,深情抒寫英雄群體、創業團隊、美好家庭的感人故事,圍繞這些重點選擇好深入生活的聯系點。目前中國文聯和各協會已經在多個省區設立了40個文藝支教點、17個新農村少數民族少兒舞蹈課堂、27所攝影“曙光學校”、35所全國書法“蘭亭學校”,翰墨薪傳工程已經覆蓋到12個省區市部分學校。同時,依托現有的採風創作培訓基地、文藝支教點和“文藝之鄉”等,形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經常聯系點。下一步要充分發揮各門類文藝領軍人物及各級文藝骨干等中堅力量的作用,配合中宣部開展好“結對子、種文化”活動,將基層文化需求和文藝工作者的創作需求有機結合起來。要採取多種方式,完善深入生活的工作機制和政策保障。同時,要通過多種方式宣傳推介活動中涌現出的優秀作品,擴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的輻射面和影響力。
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冰:
往下走往前站 定點深入生活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我國文學繁榮發展的成功經驗,也是我國文學界的優秀傳統。新中國成立后,趙樹理、柳青等老一輩作家,長期扎根基層,與人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創作出了《三裡灣》《創業史》等一批文學經典。新時期以來,也有不少作家深入生活的典型。深入生活本應是作家創作的內在需求,可現在有些作家這種需求並不強烈。這裡面的原因很復雜,有浮躁心態影響,市場風向擾攘,深入生活觀念淡薄等主觀因素,也有獲取信息方式便捷多樣,深入生活成本升高等客觀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總書記的話斬釘截鐵、鞭辟入裡。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作家必須練就的基本功,是必須完成的基礎課,也是出人才、出精品的必由之路。我們要排除一切干擾,沿著這條路堅定地走下去。
最近,中國作協正在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研究貫徹落實的工作規劃。下面,我具體談一下中國作協組織作家深入生活的具體想法和做法:
一、繼續抓好作家定點深入生活。作家定點深入生活,是中國作協的一個工作品牌。這項工作是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持下,從2010年開始實施的。為了使工作正規化、制度化,我們制定了《中國作家協會作家定點深入生活管理辦法》,申報的作家需有明確的創作選題及詳細的定點深入生活計劃,經專家評審組投票遴選后,由中國作協黨組審定。至今,已有178名作家定點深入生活並創作了一批優秀作品,已出版長篇作品61部,中短篇作品230余部,電影、電視劇、話劇劇本10余部。今后,要嘗試定點深入生活與各種主題採訪採風相結合,幫助作家在參加時間較短的主題採風得到創作線索后,再通過定點深入生活,進行較長時間、深入的后續採訪,最終完成選題創作。要適當延長定點時間,擴大人數規模。
二、組織深入生活小分隊。要制定務實的工作計劃,嚴格挑選人員,帶著創作意圖走下去。避免無目的、無針對性、無准備地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深入生活小分隊可分三部分:由中國作協組織全國性小分隊,到選定的重點區域進行採訪採風﹔由各省區市作協組織本地的小分隊﹔由各行業作協組織本行業的小分隊。在組織採風小分隊時,可以考慮吸收網絡作家、簽約作家。
三、研究探索知名作家挂職鍛煉的政策。作家挂職鍛煉的做法以前實行過,效果也不錯。作家挂職鍛煉,既積累創作素材,又積累領導經驗,可能出文學精品,還可能出文學組織領導人才。這項工作要推開,需要與干部政策對接。我們希望有關方面作為一個問題認真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和辦法。
四、建立文學創作聯系點聯系戶制度。這些年有的知名作家自發地建立了自己的聯系點、聯系戶,甚至還不止一兩個。要大力推廣這種做法,鼓勵作家根據本人情況,自願確定聯系點、聯系戶,使之成為體驗生活、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
五、充分發揮已有創作基地的作用。我們現有一批創作基地。要進行優化篩選,明確功能定位,為作家們深入生活提供服務。要把創作基地建成深入生活的“根據地”,使作家們扎在創作基地一個點,深入採訪周圍一大片。
六、建立深入生活的跟蹤回訪制度。中國作協有一個定點深入生活辦公室,專門負責此項工作。不能作家下去后我們就不管不問了。要採用多種途徑與下去的作家保持密切聯系,了解進展情況,幫助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搞好溝通反饋,確保實效和質量。
七、精心組織深入生活創作的作品研討。計劃每年選幾個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研討。研討的作品可以是成品,最好是半成品,在出版前請著名評論家和資深編輯會診,幫助修改提高,爭取推出精品。
八、樹立深入生活的作家典型。每年召開一次深入生活經驗交流會,及時發現長期深入生活並有文學成就的作家,樹立典型,使深入生活蔚成風氣。
九、抓好深入生活的宣傳報道。中國作協所屬文學報刊社網將開設專題專欄專版,反映作家深入生活的進展情況,發表他們創作的優秀作品。
我們決心在中宣部的領導下,把文學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組織好,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文藝工作座談會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曹征海:
生活沃土滋養藝術之樹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后,安徽省認真落實中宣部工作部署,結合實際、迅速行動,大力實施以文藝家下基層採風、送文藝下基層、精品創作促進、文化惠民消費、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為主要內容的五項行動,進一步把重要講話精神的學習貫徹引向深入、落到實處。主要圍繞三個方面來展開:
第一堅持創作為本,推進省、市、縣“三聯動”。以“我們的沃土、我們的夢”為主題,在全省啟動為期1個月的千名文藝家下基層採風活動,動員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實際行動投身改革發展的時代洪流。一是統籌同步開展。整個活動以各藝術門類為單元,省直和市縣同步進行。目前,全省下基層文藝工作者總數已達1300多人,走基層、下基層已在我省文藝界蔚然成風。二是改進採風創作。本次活動採取駐點創作的形式,文藝工作者自費吃住在百姓家,與群眾手拉手、面對面、肩並肩,做到生活在基層、創作在一線。三是搭建展示平台。運用資金扶持、研討打磨、評論推介、集中展演等方式,催生一批正能量有筋骨、接地氣有溫度的文藝精品,努力打造“文藝皖軍”的高峰。
第二突出為民導向,推進產品、服務、活動“三下去”。在組織作家藝術家赴基層一線採風的同時,廣泛深入開展各類送文化下基層活動,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一是著眼樂民送文化。結合開展“三下鄉”“情暖農民工”等活動,組織各級各類演藝院團“送戲進萬村”,確保每個行政村每年看到一場正規演出。二是著眼惠民促消費。以看書看報看戲看電影看電視“五看”為重點,舉辦首屆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採取財政補貼、企業讓利等措施,發揮文化消費對促進文藝繁榮的拉動作用。三是著眼育民鑄精神。發揮中國好人安徽多的優勢,打造流動的、網上的“安徽好人館”,把安徽好人事跡巡展、好人戲劇巡演、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楷模故事巡講基層“三巡”合一,讓群眾學有榜樣、見賢思齊,構建“好人安徽”的精神高地。
第三致力常態長效,推進作風、考核、保障“三強化”。我們將把經常性採風與長期性駐點、定期挂職鍛煉結合起來,形成長期的創作態勢和工作機制。一是強化作風紀律。要求文藝工作者大力踐行群眾路線,自覺執行制度規定,親民近民而不擾民,在把精品和歡樂奉獻給群眾的同時,把高尚的品行、良好的藝德留在基層。二是強化考核激勵。把各地組織文藝下基層情況,納入省對市縣宣傳文化部門考評的重要內容。三是強化服務保障。要求各地採取政府採購、搭建平台等方式,為採風活動順利開展提供支持。
總體上看,五項文藝行動特別是下基層採風,盡管剛剛啟動,但成效初顯、反響熱烈。廣大文藝家普遍反映,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再教育,加深了“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的再認識,既洗禮了心靈,也累積了素材,更密切了與群眾的魚水深情。滁州一位80多歲的老藝術家動情地說:“我有好多年沒有下到田間廠礦了,下與不下真不一樣,雙腳踏踩大地、雙手緊握群眾時,那種為人民寫、為人民唱的激情油然而生。”群眾都說,“幾十年前的老作風又回來了”。
下一步,我們將組織開展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推動五項行動向縱深發展,以錘煉隊伍、多出精品的“雙豐收”,開辟安徽文藝的新天地。
中國京劇院三團團長張建國:
虛心向基層群眾學習
10月15日,我有幸親耳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深感振奮,備受鼓舞。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於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習總書記同時強調,創作是文藝工作者的中心任務,是立身之本。要創作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是離不開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這個基本要求的。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是文藝工作者在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實際行動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的一項重要舉措。我認為很有必要,也非常及時,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共同願望和追求,對於端正我們文藝工作的作風,糾正那些偏離了方向的文藝創作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文化部直屬藝術院團國家京劇院的一員,積極參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我覺得使命光榮。
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曾經詩意地談道:“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我理解為,我們中華民族燦爛多彩的文化藝術就是在這片堅實的中華大地上形成的,所以我們的文化藝術有著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這個特色,是與民族血肉相連的。作為京劇演員,我始終認為,京劇藝術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傳承和發展同樣離不開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我院著名導演阿甲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和藝術就是米和酒的關系,藝術必須來源於生活,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從而進一步釀造成美酒。”劇作家鄒憶青、戴英祿與作曲關雅濃、主演李維康等一起進湖南採風,有感而發,才寫出了京劇《蝶戀花》。京劇表演藝術家杜近芳為演好《紅色娘子軍》,多次深入部隊學習打靶。在新的歷史時期,京劇藝術要實現對我們深厚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不能一味模仿傳統,必須面向現實生活,與時代相結合,弘揚時代精神、弘揚正能量,開出時代的“新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國家京劇院的一個優良傳統。近年來,京劇院在為藝術家們下基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山東和黑龍江建立了基層聯系點,定期組織藝術家到聯系點開展交流演出、藝術指導和採風創作活動,效果非常好。另外,劇院還發揮優勢資源,先后與遼寧、山東、山西、河南、新疆等戲曲院團開展合作,進行藝術交流,提供支持,受到了基層單位的熱烈歡迎。我相信,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將對我們更好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文化部非常重視深入生活工作,專門召開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對時間、地點、人員、任務、保障、宣傳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次會議后,我們就會迅速行動起來,帶著創作任務,採用定點深入生活等方式,深入到基層一線採風,虛心向基層群眾學習,努力在生活中汲取養分。同時,我還計劃到石家庄以及新疆、雲南等少數民族邊陲地區,與當地條件比較艱苦的院團開展結對子、種文化等活動,努力為當地的人才培養和劇目建設,盡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中廣聯電視劇編劇委員會會長、國家一級編劇高滿堂:
創作中堅持為人民立傳
要堅持以人民為創作中心,“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多次提到人民這兩個字,深刻解答了文藝為什麼人的問題,發人深省。
這些年,一些文藝作品中出現了脫離人民,隻為滿足少數人或極端小眾獵奇的現象。我國有著數億農民、產業工人,但表現反映他們的文藝影視作品卻越來越少,這不能不說我們的文藝已經漸離漸遠了這些社會的主體和中堅力量。
誰來為他們立傳?我在創作中始終堅持一個創作原則,那就是我所寫的人物,必須是那些歷史不能忘記的人,那些給我們精神力量和思想價值的人,那些給我們勇敢和快樂的人,那些共和國不能忘記的人,一句話:真正的中國人。在市場化的今天,要堅持這樣一個創作原則,必須要付出更大的辛苦,忍受更大的孤獨,換言之,正是你的不懈堅守,作品才能更具個性,遠離跟風模仿和復制,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
我每寫一部劇,首先必須下去生活,去接地氣,接磁場,去傾聽感受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生死歌哭。當年,電視劇剛進入市場化的時候,工業題材人人躲避,根本沒人做。我深入到大連特鋼廠,工人們見到我說:高老師,你不寫皇帝太監娘娘,到我們車間干什麼?我們工人還能上電視嗎?我說,我就是來寫你們的,不把你們搬上屏幕,我就不離開大連特鋼!我聽到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叫我終生難忘!我斷斷續續在大連特鋼採訪了三年,寫出了《大工匠》,后來又在鞍鋼採訪,寫出了《鋼鐵年代》。2005年,我決定要寫《闖關東》,還是那條老路子,下去!我從大連出發,採訪了200多人,足跡遍布遼吉黑魯西南,行程7000多公裡,正是在生活的熔爐中,我採集到了藝術的金子。
為人民立傳,其二要付出勇敢和艱辛。市場化的今天,投資方要三快:快寫、快拍、快播。這“三快”決定了我們有相當一部分影視作品成了快餐,成了市場的奴隸。編劇成了機器,故事成了貨幣,哪有投資方讓編劇下去深入生活、深入實際的呢?但我知道最簡單的一條道理:在文藝創作中,你隻有吃的是草,擠出的才是奶。為採訪創作《闖關東》,我在黑河出過車禍,在青崗子一病7天,險些出人命﹔為了寫《鋼鐵年代》,在煉鋼爐旁差點出大事故。至於招虱子,晚上掉進茅坑裡,那就不算事兒了。
為人民立傳,其三要經得起誘惑。5年前,我就想寫一部農民60年歷程的劇本,叫《老農民》。我國有幾億農民,我們的熒屏上農民的故事和農民的形象實在少得可憐。即便有,也是片段式的,喜鬧劇式的,並不是農民最本質最真實最生動的生活,農民是怎麼走到今天的,我們的下一代根本不知道。我想給我們的后代留下一部農民的電視劇正史。我下遼寧,去河南,又三下山東,用了5年時間,走了5個省。后來有人出大價錢,讓我改成一部農民喜鬧劇,再說白了,就是寡婦、拉幫套、搞破鞋、生出的孩子不知誰是爹那一路。在這種誘惑下,我沒有動搖,我知道守住寂寞就是勝利,一寫就是5年。
這些年,為了創作劇本,我走了太多太多的路,尋找到了一座又一座題材的寶藏和藝術的感動。想象力決定一個作家能走多遠,要使你的想象力更加豐富,應該到生活中去﹔作為一個編劇,如果你不想關閉情節的大門,每一部作品都能給觀眾講一個新鮮故事,應該到生活中去。為人民群眾立傳,人民群眾就歡迎你,健康的市場也一定歡迎。今后我仍然要繼續沿著“到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這條路走下去。最近為了創作電視劇《運河風流》,我四下濟寧調研採風,經常住在微山湖聽年長的漁民講故事,收獲很大。這部劇完成以后,下一步,我將帶上幾位主創到廣西去,開始海上絲綢之路題材的採訪挖掘工作,打算六上六下,沉下去,真正扎下去,寫出老百姓的喜怒哀樂。
為人民立傳,不言辛苦,樂在其中。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協名譽主席劉蘭芳:
人民才是文藝的源頭活水
參加10月15日的這次文藝工作座談會,是我50多年藝術生涯中一件無比重要的大事。在會議期間和會議結束后我們走出人民大會堂時,我看到很多藝術家都是熱淚盈眶,可見總書記的講話在我們內心裡激起了巨大的認同感,說出了我們這些文藝工作者的心聲,更給我們今后的創作指明了方向。
這次文藝座談會對我而言,無論是人生道路還是藝術道路,都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作為一個從藝幾十年的文藝老兵,總書記講話中的很多要求,特別是“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這讓我有著極大的共鳴。多年來,在實際工作中,我牢記自己是一名黨和人民培養的文藝工作者,不計得失,甘於奉獻,盡最大努力,用最高的熱情來完成各項任務,參加了許多公益性文藝活動。自2004年以來,為落實中宣部、中國文聯的總體部署,為給更多基層群眾提供更豐富的精神食糧,我把很多精力投入到“送歡樂下基層”系列文藝惠民活動中去。十年來,我跟隨中國文聯、中國曲協、中國民協、中國雜協等組織的文藝志願者義務演出小分隊,多次深入祖國各地的礦山、部隊、村鎮、高校、老區進行義務演出,共230多場。
這些年,我還全程參加了“全國道德模范故事匯”巡演活動,赴全國各地20多個省份進行演出,曾經一天就演出了3場,有幾次帶病堅持登台表演,受到當地群眾的好評。在表演過程中,我深深沉浸在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跡中,並為他們的奉獻精神所感召,決心以他們為楷模,為人民群眾帶去更多更好的節目。除此之外,我還於2004年春在北京朝陽區麥子店社區建立了百姓書場,至今已經為當地社區百姓義務演出數十場。今年,我演出超過90場。往南到過南國海疆的三沙市,往北到過北國邊陲的黑瞎子島,進過潛艇,鑽過山溝,登過遼寧艦,常去敬老院。就在11月18日,我還在河北河間的西河大鼓研討會后,為當地群眾演出。接下來,我會按照這次會議的要求,繼續演下去。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強調藝術創作要反映人民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這就要求我們要從滿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要出發,不斷創作出更多更新的優秀作品。多年來,我與人合作,始終堅持每年創作一部長書作品,每部作品在全國都有至少100多家電台播出。2011年以來,我先后創作了50集30萬字的長篇評書《燕泉香傳奇》,這是一部展現民族企業在近現代歷史中發展變遷,以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操為宗旨的作品﹔40萬字80集、以倡導廉政精神為主旨的《紅頂清風》﹔100集50萬字、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的《話說泰山》﹔80集45萬字的《羅馬軍團消失之謎》﹔100集53萬字的《花果山傳奇》﹔還有正在創作的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為主旨的作品《玉堂春秋圖》,這部作品是我赴濟寧曲藝創作基地多次採風體驗,向人民學習、從生活中汲取營養的結果。幾十年的藝術實踐經歷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隻有人民才是文藝的源頭活水啊。
我決心和文藝工作戰線的廣大同行一起,聽從黨的召喚,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繁榮興盛而不斷努力。
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春雷:
心底有深情 筆下開鮮花
我們常說文學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火炬舉在高處,走在前面,具有特殊的燭照和引領作用。的確,文學是人類高尚的精神活動,代表著社會良心,引領著社會風尚。多年來,為了真正接地氣、打深井,我曾多次深入生活,親身體驗。
眾所周知,工業題材在當代文學創作中比較難以駕馭。為了真正走進大工業生活,我決心到最艱苦、最危險的煉鋼爐前體驗生活。一年除夕,我在邯鋼火紅的煉鋼爐旁和工人們一起值班。當外面的鞭炮聲響起來的時候,我猛地有了一種奇異的感覺。大工業時代,農村裡所有的農活此時都停歇了,可這裡不行,你今夜的產品就是別人昨天的訂單,就是他人明天的需求。整個國家的工業系統就像一條無形的須臾不可停頓的巨大鏈條,環環相扣,隆隆運行。於是,市場上的商品更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更便捷了,我們的社會也更文明了,這就是經濟時代的主脈搏!突然,我的心底第一次產生了一種熱辣辣的感應。
更難忘的是,那天晚上還發生了一次事故:鋼水大噴。滿天鋼花飛舞,我急忙往遠處跑,可一滴美麗的鋼花還是追上了我,落在了我的左手中指上。我本能地用另一隻手去抓,頓時,血肉模糊,火辣辣地疼痛。可這時,我的工人兄弟們並沒有像我一樣抱頭鼠竄,而是迎著稠密的鋼花,去排除事故。這一次事故中,重傷兩人,輕傷五六個。也正是這一次疼痛和留下的白花花的傷疤,把我與工人之間的情感一下子徹底打通了。從此之后,我再看到他們,便感到格外親切。於是,一個個美妙的構思便如楊花柳絮般翩翩而至,我寫出了自己的工業題材作品,獲得了魯迅文學獎。
作家,特別是我們青年作家,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力軍,要有血性,要有擔當。眼裡有深情,心底有大愛。責任在胸中,使命在肩上。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當天夜裡,我就主動向中國作協請纓參戰,並有幸成為第一批趕到現場的作家。當時的震中地區時時發生強烈余震,極其危險。我背著睡袋、干糧和飲水,步行在滾石亂飛的山路上採訪,長達一周時間,幾度死裡逃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我創作了一部長篇和3個短篇,其中短篇報告文學《夜宿棚花村》,后來被選入《大學語文》課本。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后,我再次請纓。在中國作協的支持下,我獨身一人連夜飛往西寧,又在冰天雪地中日夜兼程18個小時,翻越4824米的巴顏喀拉山,以最快速度到達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雪域深處的震中——結古鎮。我的高原反應特別強烈,幾天幾夜不能睡覺,頭痛欲裂,幾次昏倒。但我明白,北京方面隻有我一個作家在場,使命在身,不能后撤,死也要死在崗位上!就這樣,我穿著軍大衣,戴著風雪帽,每天步行20多公裡,堅持採訪,實在走不動了,就在路邊的干草地上躺一下。採訪結束后,我沒有休息,在最短的時間內創作了4篇作品,分別發表在《人民日報》《求是》《光明日報》和《文藝報》,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隻有走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用雙腳走進大地,用胸膛貼緊大地,才能發掘更多的真善美,才能心底有深情,筆下開鮮花,才能創作出讓人動心的真正的藝術精品,才能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從而實現藝術質量、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的統一。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繼續沿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這條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20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