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安全警示稱,一檔名為“楓葉正紅”養生節目以養生講座之名變相發布虛假廣告,涉嫌非藥品冒充藥品。
其實,類似的行為在很多養生節目中存在。一些所謂的電視養生節目,以專家分析健康問題為表,以向觀眾推銷藥品和保健食品為裡﹔以包裝光鮮的欄目為表,以推銷產品忽悠為裡。更讓人疑惑的是,不少養生節目中口若懸河的專家往往來歷不明,節目中所推銷的產品也存在嚴重夸大甚至虛假宣傳。
不可否認,確實存在一些以觀眾健康權益為先導的優秀養生類節目,健康養生產業也是當今朝陽產業之一。然而,這個產業美好的前景正在被亂象所拖累,層出不窮的坑害消費者的案例,已經使電視屏幕上的健康養生產業可信度受損。
面對養生節目亂象,相關部門一直在整治。今年6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健康365”和“杏林好養生”等養生類節目下達停播通知﹔9月,總局再度發布通知,對該類節目規范管理、審查把關等提出詳細要求,並要求嚴查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此外,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也從專業監管角度行使職能。
我們要為這類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監管措施拍手叫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整治措施之下,很多以推銷藥品、產品為目的的養生節目依然“頑強”存在於不少衛視頻道和地面頻道中。甚至有養生節目在禁播令之下改頭換面卷土重來,紅火程度似乎並未受到打擊。從“健康365”到“楓葉正紅”,從“杏林好養生”到“朝花夕拾”,節目名稱雖不一樣,忽悠人的本質卻是一樣的。
為何這些披著養生節目外衣的節目像“小強”那樣能頑強生存?一方面,一些地方的監管落實不到位、不及時、不主動,配套規定和措施跟進緩慢﹔另一方面,一些播出機構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置觀眾權益和惡劣的社會影響於不顧,為蒙人的養生節目大肆傳播留足生存空間,播一天賺一天,背后存在復雜的利益鏈條。
發現問題應該立即解決問題。對待一些誤導觀眾已久的養生節目,相關部門應拿出重拳出擊的態度,不能讓這些節目繼續誤導百姓。主管部門應拿出堅定的態度、足夠的力度,當禁則禁。播出機構也應該把觀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盡快讓養生亂象遠離觀眾視野,徹底堵住其卷土重來的大門,還觀眾一塊健康清新的電視屏幕。(記者 劉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