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自2001年福建省在全國率先提出治理餐桌污染以來,一場聲勢浩大的食品放心工程建設戰役隨之打響。福建用最嚴謹的標准、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為切實保障餐桌安全織就守護大網。
這是一項持之以恆的工作,14年間,早起步、邁大步的福建,既是試驗田,更是示范區,以改革魄力和首創精神,在保障食品安全上實現突破。
化粗陋為精細,建章立制夯實食品安全之基
“在生豬進場處設一個斜坡,喂了瘦肉精的豬往往腿軟無力,因此,爬不上斜坡的生豬就懷疑使用了瘦肉精。”談起當年的土辦法,原福建省食安辦主任鐘安平至今仍記憶猶新。2001年,在全國率先提出治理餐桌污染的福建省,將當時問題最突出的生豬作為第一年的治理重點。然而,法規標准不健全、執法依據不完善、檢驗手段和經費不足等一系列現實卻成為卡在治理瘦肉精工作的道道難關,“如今看起來有些可笑的辦法,在當時卻是尷尬的現狀。”
迎難而上,福建對症下藥。一方面,迅速出台了本省瘦肉精檢測地方標准,安排財政專項資金用於瘦肉精尿樣檢測,加大抽檢密度,對進入縣以上定點屠宰場的生豬每批進行抽檢﹔一方面,加大對養殖環節使用瘦肉精和私屠濫宰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將檢出瘦肉精的養殖場列為全省採購禁地,將銷售和使用瘦肉精養豬作為刑事犯罪追究責任。
多管齊下,立竿見影。2001年底,福建生豬產銷環節瘦肉精檢出率從上年的70%下降到8%以下,近年來已多年沒有檢出。
一頭豬從管不住到管出安全與放心,是福建省狠抓食品安全不放鬆的一個縮影,而蘊含其中的核心,正是精細標准、建章立制。
“加快治理‘餐桌污染’,推進‘食品放心工程’建設,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人民群眾提供一個安全的食物消費環境,不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緊迫。”2001年8月24日,在福建治理餐桌污染暨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會議上,時任省長習近平的一番話至今仍擲地有聲。14年間,福建省委、省政府遵循著這一精神,接力傳承、鍥而不舍,機制建設長效持久。
率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行動,指導和管理農民用藥﹔率先將飲用水納入食品安全管理范疇,在全國最早完成水源保護區建設﹔率先開展並成功推行“農改超”,讓生鮮食品進超市,來源可追溯﹔明確各級市、縣長為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對治理餐桌污染負總責,並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如今的福建,突出農產品生產、食品加工、流通、消費四個環節,形成了生產加工、市場流通、標准認証、質量檢測、法治保障、組織實施、社會監督、健康消費八大體系,無縫銜接的食品安全全方位監管治理目標。
高台起於壘土,14年的不懈實踐,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全省未發生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蔬菜農藥殘留抽檢超標率由2000年的30%下降到目前的2.6%,水產品藥物殘留抽檢超標率從2000年的30%下降到目前的1%,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產品質量抽查合格率達到97.4%……放心食品從田間地頭擺上了人民群眾的餐桌。
從田間到舌尖,系統監管織密食品安全之網
11月8日,福州市民陳女士正在永輝超市福新店內選購食品,拿出手機,她對著一包綠豆標簽上的二維碼掃描后,產地、種植面積、營業執照、自產自銷証明等信息立刻顯現。“現在不但要吃得好,還要吃得健康。”陳女士樂呵呵地說,“這樣的食品吃得放心。”
陳女士的放心,得益於食品可追溯體系建設。自2011年起,可追溯體系建設連續3年納入福建治理餐桌污染的重點項目,建立可追溯體系示范企業近1000家,累計建立食品經營主體數據21.2萬條,初步實現“流向可追、來源可溯、質量可靠”。
二維碼一掃,便知食品從哪來、到哪去,食品可追溯體系實現了從舌尖到田間的串聯,也是福建綜合治理餐桌污染、系統監管食品安全的最佳例証。從生產到加工,由源頭至市場,福建從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還人民群眾一張健康餐桌——
生產源頭管得嚴,福建如意情集團董事長陳珠涼有發言權。作為首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金針菇是企業的特色產品之一。“我們的金針菇採用全封閉無土化栽培,一天最高能產300噸。”陳珠涼介紹,相較於傳統土壤種植,新技術下種植的金針菇不僅節約土地與人力,更沒有病虫害,降低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從源頭上保証了食品安全。
加工銷售看得實,廈門菜販林海良體會最深。11月6日早上8點,領到了廈門中埔批發市場管理部門印發的蔬菜上市憑証,林海良手中的10公斤包菜也隨之流向了各大菜市場。“我們這是廈門最大的批發市場,蔬菜份額佔到廈門市八成以上。”在市場賣了3年菜的林海良,對於每天早上領取憑証的流程早已習慣。“檢驗合格的蔬菜才能領到憑証進入市場,憑証中商戶、產地、品名等信息還會被上傳到工商局系統供消費者查詢。”
監控檢驗查得密,福建省各級食品安全部門最能代表。如今,福建將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作為重點,防患於未然。在全省9個設區市城區和64個縣(市、區)設立風險監測點,對上市商品開展風險監測, 2013年共排查發現質量安全風險1900余個。
由單治變共治,社會合力維護食品安全之本
年投苗量約1億尾,創匯5000多萬美元……在福建長樂,鰻魚養殖是不折不扣的特色水產品產業。然而,如今紅紅火火的鰻魚產業,也曾一度陷入困境。“當時個體鰻魚養殖戶由於資金少、技術弱,難以准確甄別和正確使用各種鰻藥,鰻魚藥殘超標事件時常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影響了產業發展。”養殖戶翁齊忠說。2006年,由76家養鰻場聯合經營,共同出資,風險共擔的長樂市鰻業協會服務中心成立,對全市鰻藥統一採購、統一管理、統一配送和統一使用,使養鰻場的用藥支出降低一半。用藥少了,質量高了,鰻魚暢銷了。今年初以來,長樂鰻魚供不應求,目前正進一步開拓韓國、歐洲和美洲市場。
長樂鰻魚的轉變,正是福建食品放心工程發揮多元主體作用,由專治變共治的生動實踐。
維護食品安全,政府是主角。民生為本,福建各級政府敢擔當,勇作為——
連續14年列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並納入績效考評體系之中﹔每年都將食品安全工作經費納入省級財政正常預算安排,2013年省級預算經費達2.21億元﹔建立由政府領導挂帥的省、市、縣三級的聯席會議和食品安全委員會,打破條塊分割的管理機制,有效整合行政管理資源……
維護食品安全,社會出合力。齊抓共管,福建激發社會各界活力——
農業部門建立省、市、縣、鄉四級監管體系,全省涉農鄉鎮監管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工商部門在城市街道和農村較大鄉鎮設立500個工商分局,衛生、質監等有關監管部門在全省鄉鎮和街道聘用了6941名兼職協管員和14553名村級信息員……
“民生是我們的立省之本,是各項工作的落腳點和檢驗標准,我們要下大決心解決好群眾關切的實際問題,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社會更加和諧。”福建省委書記尤權的這席話,彰顯了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堅定決心。治理餐桌污染,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讓“盤中餐”更令人放心,讓百姓生活質量更有保障,在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水平的路上,福建還將繼續探索。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14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