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APEC會議:中美中俄元首會晤透露大國關系新內涵

2014年11月13日08:25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打破“歷史宿命”的中國智慧——中美中俄元首會晤透露大國關系新內涵

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與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談。奧巴馬10日抵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11日晚,習近平在中南海同奧巴馬舉行會晤。

9日,習近平會見了前來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俄羅斯總統普京。

短短幾日,中美、中俄領導人在雙、多邊場合緊湊會面。作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大國,中美、中俄如何互動,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責任:打破歷史“宿命”

有研究顯示,歷史上大約有過15次新興大國的崛起,其中有11次與既有大國之間發生了對抗和戰爭。沖突比例之高導致一些海外學者中出現崛起大國與既有大國“面臨的危險多數以戰爭告終”的慣性認識。

然而,一切歷史事件,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歷史上的因果關系不應照搬到現在。當今世界,大國之間不再隻有這一條老路可循。和平發展的中國正在和其他大國建立新型大國關系。

這種關系,就是要打破大國之間往往沖突、對抗的歷史宿命,走出一條合作共贏、惠及各方的當代新路。

這種關系,既是順勢而生,也是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家之間命運比以往更緊密相連,共同的利益往往超越了相互之間在意識形態、地緣戰略方面的矛盾。在這樣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版圖中,大國發展需要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

近代大國的發展,往往伴隨著對市場和資源不斷擴張的需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說,新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的發現逐步消弭了國家間沖突的傳統緣由,使建立新型的大國關系成為可能。

中、美、俄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並同為核大國。過去那種大國政治的悲劇是任何一方都承受不起的,也是地區和世界承受不起的。如基辛格在新著《世界秩序》中所寫:“新型大國關系是避免歷史悲劇的唯一之路。”

實踐:提供“中國智慧”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13年3月14日,習近平主席應約同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電話。奧巴馬祝賀習近平當選中國國家主席,並說美中關系正面臨確立未來方向的歷史性機遇。習近平指出,推進合作伙伴關系建設,走出一條新型大國關系之路。

此后一年間,習近平同奧巴馬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達成了共同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重要共識,並在此后聖彼得堡和海牙會晤時再次確認這一共識。目前,中美關系發展和合作程度日益提升,無論是對話機制數量還是經貿投資額度,無論是人文交流廣度還是兩軍交往深度,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建交35年來,中美關系雖然歷經風風雨雨,但總體是向前的,得到了歷史性發展。

國家主席習近平11日晚在中南海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晤時表示,“我們要堅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出發,以積水成淵、積土成山的精神,不斷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設。”奧巴馬表示,美方願意同中方共同為此作出努力。

“高水平和特殊性”已成為中俄兩國領導人對雙邊關系性質最常用的表述。

中國和俄羅斯互為最大的鄰國,經過多年的共同發展和兩國領導人的精心經營,已建成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目前,兩國關系處於歷史最好時期,也被學界稱為“內涵最豐富、對國際和地區最具影響力的一組大國關系”。

此次APEC會議期間,習近平同普京進行了2013年3月以來的第十次會晤,也是今年兩人第五次會晤,中俄的一舉一動都令全球矚目。

在9日的會晤中,習近平指出,今年以來,我同你保持密切溝通,就發展中俄關系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引領,栽培中俄友好合作常青樹,我們收獲了豐厚果實。普京表示,我完全贊同習近平主席對俄中關系的評價。

中美、中俄關系發展的實踐表明,中國同世界上兩個重要大國的關系都在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也意味著,當今時代,大國之間能夠建立一種和諧平衡。這種新型大國關系,是中國為世界各國,尤其是大國相處之道貢獻的又一種“中國智慧”。

大國之間,合作,則可以辦成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對抗,則對兩國和世界都是災難。如何正確認識、妥善處理,並維護發展大國之間的關系,是對大國領導人戰略眼光、政治智慧、外交手法的挑戰和檢驗。

中美、中俄的新型大國關系之路,就是要將這一“中國智慧”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

願景:管控分歧 邁向共贏

這是一條守住不沖突、不對抗戰略底線的新路,需要大國在新時代自我克制、管控分歧。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所長馮玉軍說,現在的國際環境正在從后冷戰過渡到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正在經歷重要變化,導致國際安全和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增加。

中美、中俄在戰略上的協調不僅能夠避免這種不確定性,而且可以成為維護地區穩定和國際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說,西方講同盟關系,但同盟具有排他性。而中國講伙伴關系,具有包容性,不針對第三方。

那麼,包容意味著自我克制、管控分歧。

中美、中俄社會制度不同,歷史文化背景各異,分歧自然在所難免,這也是大國關系中的常態。但是,分歧,並不意味必然陷入紛爭。中美、中俄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需要合作、可能合作、必須合作的需求越來越多。

這是一條夯實相互尊重戰略基礎的新路,需要大國之間增強互信、求同存異。

如果把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比作建造一座大廈,那麼相互尊重就是這座大廈的地基,互信就是一塊塊的基石。中美、中俄元首的每一次會晤和交流,都是切實“有話要說,有事要談”,在為大國互信添磚加瓦。

如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李侃如所說,首腦會晤提供了一個機會,使雙方能夠超越日常出行的緊張和分歧,更多地從地區、全球和長遠的角度來審視雙邊關系,並厘清這個關系的積極方面,重申致力於推動雙邊關系向前發展的義務,以實現更多利益。

美國丹佛大學教授、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美國委員會董事會董事趙穗生也認為,中美、中俄之間各層級對話頻繁,軍事交流越來越多,這些都是從實際行動上解除疑慮的戰略合作,值得推廣。

這是一條邁向合作共贏戰略目標的新路,需要大國相互拓展合作領域、協同發展。

大國是影響世界和平的決定性力量,大國關系是國際關系的基礎。中俄關系正在充實高水平特殊性的內涵,對亞太地區穩定的貢獻非常重要﹔而中美展現合作,將告訴國際社會中美是可以合作可以成為伙伴的,會起到示范性作用。

對於中美、中俄來說,新型大國關系不是完成時,也不是將來時,而是進行時。(記者孟娜 柳絲 王作奎 參與採寫記者魏夢佳、趙卓昀)

分享到:
(責編:白宇、盛卉)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