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縣委書記在貴賓廳關閉后不會辦登機”的消息廣為流傳,媒體本意是批評特權取消后,這名河北的縣委書記一時難以適應,比“剛進城的農民還懵懂”。就像很多批評不良現象的報道一樣,縣委書記並未具名,不知是誰,並且,媒體描述說這位縣委書記感嘆“取消貴賓廳”之后,他“訂票、取票、換登機牌等”變得“不問就不知道”了,“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對此,有人諷刺說:“就這樣的智商還能管理地方”、“他是怎麼當上官的”,還有網友直接批評和呼吁:“腦殘”、“趕緊回家”。
官員享有特權似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即使是縣委書記,也經常“擺很大的譜”。出門,有人拎包﹔下車,有人開門﹔講話,有人寫稿。由於身邊隨時有人相幫,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凡事不“親力親為”,形成了養尊處優的官僚作風,這樣的現象值得批評。一些媒體在批評這些“特權病”時,有意渲染官員“不能自理”和“低能”。在一些批評者眼裡,這些官員不會自己講話,不會自己寫稿,不會自己拎包,甚至不會自己拿茶杯,如今,“河北一縣委書記”就到了自己不會換機票、不會坐飛機的程度。
其實,就目前干部遴選機制來看,很多地方官員出身寒門,經歷過少年求學時的貧寒歲月,也經歷過扎根基層時的艱難起步。縣鄉的干部,大多常年在農村奔波,工作對象就是農民,身上散發著泥土的味道,有“驕嬌”之氣的人很難堅持下來。尤其是縣委書記、市委書記這樣的重要崗位,大多經過多個地方、多個崗位的歷練。這樣的人,如果“低能”到離開秘書寫稿就不會講話、離開貴賓廳就不會乘機、離開別人開車門就不會下車的地步,相信也不會主政一方,就像是戲劇裡的木偶和傀儡,是網友說的“弱智”和“腦殘”。此前,有基層官員剖析說,由於生活條件優越,出門、開會、看病,到處都有人提前安排,以至於自己去了醫院都“不知道怎樣挂號”。這句話說到了特權的“痛處”,這些官員不是“不會”,而是有人替他們操心代勞。有些事情,本可以不必代勞。但現實的問題是,一個縣委書記到自己所在縣的醫院看病,即使他不找人,也沒人給他事前安排,他一個人排隊挂號,醫院獲知情況后,還會讓他繼續排隊等候嗎?況且,縣委書記大多都是當地電視台本地新聞的出鏡“明星”,很難不被認出來。這樣的“看病”經歷,隻怕成為又一段“體驗就醫難”的佳話了。
所以,習慣了周圍人的前呼后擁和精心照顧,一旦離開了這種“關照”,有人會體會到近年來的少有感覺,第一次自己換機票,不適應,以后就適應了。沒人提前給醫院打招呼,自己第一次去要問挂號處在哪兒,第二次就不用問了。媒體不必渲染他們的“退化”和“低能”,而要倡導主政一方的官員主動適應非特權生活,有一顆平常心。特權的可怕之處在於,習慣並沉浸其中,容易讓人飄飄然,脫離實際。隻要有了平常心,告別特權之下的種種非正常的“便利”,回歸到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知道了百姓疾苦和民生艱難,就不會再被譏笑為“不能自理”和“低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