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地上有毛,地下有寶”,內蒙古烏審旗尊重自然規律謀發展 

打好生態牌 吃好資源飯(綠色家園)

本報記者 潘少軍

2014年11月08日04: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利用沙生植物發電,發電廢棄物生產螺旋藻。圖為技術人員在螺旋藻實驗室工作。
  潘少軍攝

  俗話說“地上沒毛,地下有寶”。然而,地處毛烏素沙地腹部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曾經“兩頭不佔”,是一個黃沙蕩蕩的“一窮二白”之地。

  經過數十年艱苦的生態建設,如今的烏審旗已經難以見到裸露的沙地,到處是郁郁蔥蔥的旱柳、沙蒿等綠色植物,而且還發現了大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更為難得的是,由於被九曲黃河三面環抱,烏審旗的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擁有我國沙區中少有的“含水沙漠”,有利於發展資源型產業。

  “地上有毛,地下有寶”,該如何合理地加以利用?

  “保護好‘綠水青山’,這是最大、最根本的民生問題,絕對不可動搖,否則就沒有了立身之所。然而,讓老百姓餓著肚子保生態,這樣的生態也保不住。”旗委書記牧人說,烏審旗地廣人稀,環境承載力大,如果能夠合理地開發利用資源,既可解決民生問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哺生態建設,獲得美麗與富饒兼得的效果。

       

  即使滿眼皆綠,仍要保持警惕

  保護生態要尊重自然規律

  “50年代風吹草低見牛羊,60年代濫墾亂牧鬧飢荒,70年代沙逼人退無處藏,80年代人沙對峙互不讓,90年代人進沙退變模樣,新世紀產業鏈上做文章。”這是60多年來,烏審旗生態環境變遷的真實寫照。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濫墾亂牧,烏審旗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此后,當地政府痛定思痛,開始大規模治沙造林。“歷屆領導班子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歷經幾十年,才有了今天的成效。”林業局副局長邊良說,一代人破壞了生態環境,卻要好幾代人來恢復,這是多麼沉重的教訓!

  由人進沙進、沙逼人退,到人退沙退、人沙和諧,烏審旗的生態實踐走過了一個艱難曲折的探索過程,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據統計,烏審旗的植被覆蓋度已從上世紀70年代的28%提高到現在的80%,森林覆蓋率也由不足10%提高到現在的32.3%,還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旗”。

  由遍地黃沙到滿眼皆綠,可謂舊貌換新顏。然而,這樣的生態美景,真的就是最完美的生態建設目標嗎?烏審旗人對此仍保持著高度警惕。

  “在干旱沙區,綠色植物會消耗大量水資源,並非越多越好。”邊良說,沙地具有較好的保水作用,並非人們通常想象的那樣毫無用處。因此,仍需在綠化區留出一些沙地,讓沙漠能夠透透氣,這樣才能保持沙、草、水的平衡。“科學的生態觀來源於實踐,並需要不斷提升,使之成為普通群眾的共識,才能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合力。”

  但要讓廣大農牧民轉變觀念,轉變相應的生產、生活方式,這並不容易。“干部的漂亮話說得再多都沒用,因為農牧民隻相信‘眼見為實’。因此,搞好試點示范工作尤其重要。”旗農牧業局副局長查干其勞說,以牧業為例,為了保護好草場,烏審旗實施了減牧、定牧、輪牧等辦法,農牧民對此也不是沒有看法。

  “說實話,我覺得過去的游牧最好,因為羊長得快,病也少,肉還特別好吃。”蘇力德蘇木(鄉)陶利嘎查(村)3隊農牧民查干巴日斯對記者說,后來羊養得太多,草場承受不了,不圈養不行了。“如今草場分給了個人,大家很愛護,都能按照5畝草地養1隻羊的標准來養。”

  既不破壞環境,也要獲得效益

  以水定產是今后發展方向

  近年來,烏審旗開發了生物質發電、沙生植物利用等沙草產業以及旅游業等第三產業。但由於產業規模較小,投入周期長,經濟效益較低,一直未能成為支柱產業。

  而煤炭和油氣是烏審旗最值錢的資源,吸引了不少資金和項目。但在開採和利用這些資源時,如何做到既不破壞環境,又能獲得較高收益,成了一個兩難的問題。

  “必須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使其遠低於環境容量下限﹔同時按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煤化工等精深加工業,將工業污染的壓力減至最小。”旗環保局局長趙連軍表示,隻要搞生產就會有污染,這些難以避免,但也不能因噎廢食。烏審旗根據自身資源稟賦,選擇了適合當地發展的工業。

  與東部地區不同,我國沙區生態脆弱,雖有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但這些土地資源中有很大一部分承擔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如何進行合理規劃?

  “用1%的土地搞工業項目,用99%的土地搞生態建設,實踐証明,這種方式對生態的影響最小。”牧人表示,在沙區搞工業項目,水資源也是一個極大的制約因素。“今年有一個120億元的煤制氣項目,一旦上馬,將對地方經濟起到很大的拉動作用。由於耗水量太大,我們覺得不劃算,就咬牙拒絕了。”

  據了解,目前烏審旗全年用水量為2.2億立方米,本地可供應1億立方米左右,還需從黃河引入1億多立方米。“目前,我們的工業用水量僅為幾千萬立方米,而農業用水量最大,達到1.8億立方米,利用率卻連20%都不到。”水務和水土保持局水資源管理股股長高海波說,農業生產不能搞大水漫灌,必須發展節水農業﹔與此同時,對工業項目的規模也必須加以控制,否則水資源也不夠用。

  目前烏審旗已有3000億元左右的工業項目,其中億元以上規模的有47個。“這對於我們這樣的一個縣級地區來說已經足夠了,今后也不會發展更多的項目。”牧人表示,隻求精、不求多﹔以水定規模、以水定效益,這是今后烏審旗的發展方向。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08日 10 版)
分享到:
(責編:王吉全)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