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民國時期的愛群大廈、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第一高”“27層”廣州賓館和“32層”白雲賓館,到改革開放后的“63層”、中信廣場……這些地標不斷刷新著廣州的天際線新紀錄,被530米高的東塔取而代之的西塔(432米)也成為了現代廣州時間最短的“第一高”。本報記者通過翻查數據和實地走訪,還原幾十年來廣州天際線的變化——地理位置上,自西往東,珠江向雲山,最后聚攏至城市新中軸的遷移﹔高度上,近80年間長高了近8倍。
上個世紀30年代是民國時期廣州商業最鼎盛之際,廣州最早的“高層建筑”愛群大廈就誕生於珠江畔商業繁華的長堤。在此之前,這裡已經有先施公司、大新公司等眾多令市民仰視的標志性高樓,而更早可以追溯到法國人在1863年建成58.5米高的石室教堂。
廣州現代天際線源於珠江畔
位於珠江之畔的愛群大廈於1934年動工興建,1937年夏竣工,同年開業。該樓建設面積為1.14萬平方米,高64米,共15層。它是上世紀30年代全城最高的建筑,也是廣州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高層建筑”,被譽為“開廣州高層建筑之新紀元”,也是名副其實的華南第一高。
愛群大廈的羊城最高紀錄保持了整整31年——1968年,廣州賓館建成,主樓27層,高86.51米,用中國人自己的“土法”施工一舉突破全國紀錄﹔1976年,白雲賓館建成,主樓33層,高114.05米,再創全國新高。這個紀錄,直到15年后才再創新高。而在2010年西塔(432米)建成之前,中信廣場(391米)的“第一高”也保持了13年。
“27層”和“32層”這兩幢全國第一高的興建均緣於“廣交會”。1957年首屆廣交會在廣州舉辦以來,規模逐年增大,來穗客商成倍增加,廣州市內的涉外旅館根本沒有足夠能力接待外賓,新建一家涉外賓館的想法應運而生。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下,1966年9月,國務院劃撥600萬元專款到廣州興建外賓旅館,而且規模還是非常超前的“27層”。
在此之前,國內最高建筑由“遠東第一樓”上海國際飯店保持了30多年(高83.8米,在1934年~1968年間是中國最高建筑)。而新籌建的廣州外賓旅館決心超越前人,建成由中國人獨立設計、建造的超高層賓館。1968年,“27層”突破困難完成建設,定名為“廣州賓館”,樓高27層,高86.51米,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因為有了“27層”的經驗,1973年動工興建的“32層”白雲賓館規模更大建筑更為精美,高度達到114.05米,成為我國首棟超過100米的高樓。
“27層”的建成,也標志著從西堤延伸至海珠廣場的廣州現代最早的天際線初步形成。
改革開放后天際線漸移師環市路
1987年,高106米的廣東省人民銀行大樓在沿江中路建成,也成為了白雲賓館和1986年建成花園酒店之后,廣州最早的一批1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1990年,位於北京南路上,高110米的麗都酒店建成,珠江畔的天際線開始向北延伸。
而在1991年,全國矚目的“63層“建成之前,其實在海珠廣場東側就誕生了廣州的新高度——高133.3米、39層的華廈大酒店,這座摩天大樓曾經被親切地稱為“39層”,只是沒過多久,它的身高就被正在建設的廣東國際大廈(63層)輕鬆超過。
這年年底,200.1米高的“63層”建成,同時刷新了國內高度之最,廣州重新將“中國第一高”的榮譽收入囊中。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不斷掀起興建“摩天大廈”的熱潮。在這股熱潮的推動下,廣州的最高天際線從珠江之畔向北移移到了新興起的商務區環市中路、環市東路一帶,白雲賓館、花園酒店與廣東廣播電視塔、廣州廣播電視塔(海拔250米、塔自身高度205米),以及隨后建成的文化假日酒店、廣東電視中心、金鷹大廈、63層等高度在100~200多米之間的建筑形成了新的最高天際線。
從環市路東移至珠江新城CBD
在採訪中,記者又發現了跟華廈大酒店類似的情況——1996年建成的建銀大廈高208米,也就是說,在1997年中信廣場取代“63層”成為“廣州第一高”之前,就誕生了另一座默默無聞的“第一高”。
隨著天河北路CBD的規劃,廣州的最高天際線又開始了東移。1997年,總高度391.10米的中信廣場竣工,雖然它的“中國第一高”不久之后就被超越,但有一項紀錄卻保存至今——世界上最高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物。之后,市長大廈、中石化大廈、耀中廣場、維多利廣場、粵海喜來登酒店等150米以上的建筑群,將天河北的廣州最高天際線不斷延伸。
隨著珠江新城CBD的建設,廣州的摩天大樓全面開啟了300米以上時代。2014年10月28日,高達530米的東塔正式封頂,取代西塔成為廣州第一高樓。目前,僅珠江新城范圍內建成或封頂的300米以上建筑就有7座,在建的2座,規劃和預備階段的多座。 文/ 記者廖靖文
(來源:廣州日報)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間










恭喜你,發表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