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市曾成立西瓜辦(西瓜銷售服務辦公室)並開通官方微博,一度引發熱議。
命名五花八門——領導小組、協調小組、委員會、指揮部、辦公室﹔時間自主掌控——常設型、階段型、臨時型﹔涵蓋行業廣泛——足療保健、鏟除豚草、西瓜辦、饅頭辦、生豬辦……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全國一次性減少13萬余個各類領導小組和議事協調機構,僅湖南就減少1.3萬余個,江蘇、內蒙古分別減少8472個和8081個。
面對重要棘手的臨時性任務或突發事件,工作難以分解到單一機構,需要更高級別的領導“挂帥協調”、聯合攻關,這本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做法。可近年來,各種領導小組“扎堆”,著實成為公共行政管理的頭疼事。
協調辦公室、指揮部、委員會……這些機構名目繁多,涉及行業更是五花八門:陝西省某市多年前甚至曾成立“推廣足療保健工作領導小組”,在成立之初就廣受爭議,最終銷聲匿跡。更別說曾引發討論熱潮的饅頭辦、西瓜辦、“禁止午間飲酒辦公室”,“奇葩”頻現。
遇事先開會,開會先成立“小組”。業內人士介紹,領導小組的設置,地方政府掌握的靈活性更大,甚至有時隻需發個通知就可成立,在一些突發性事件上,幾乎成為應急的“萬能鑰匙”。
一些領導小組為了指向“明確”、功能“精准”,命名長也成常見現象,部分長達幾十字的機構甚至被網友吐槽“章都刻不下”。例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神農溪旅游景區國家5A級新旅游項目開發區景區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景區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全稱,超過60個字。
其實針對性的清理已非首次。安徽亳州早年就一次性撤銷109個市級“領導小組”,被稱作挖掉“文山”之根,截斷“會海”之源,可是近年來一些新的領導小組又“雨后春筍”般重來。
■“協調機構” 三追問
“一把手”身兼數職,“三頭六臂”忙開會?
搜索即可發現,各類“領導小組”,動輒都是市長、副市長等領導親自挂帥,擔任組長或副組長。
2012年,山東濱州曾一口氣公布了19個議事協調機構的領導名單,涉及節能減排、國土建設多個行業,可“一把手”都是當地市委主要領導。這還不是最忙的,2009年,東部省份一縣委副書記被安排擔任近40個領導小組的組長。
一年難見一次協調,成為“空殼機構”?
上馬雖然容易,領導大筆一揮即可成立,但一些“領導小組”在成立后卻陷入“沉睡”,成為“僵尸機構”,清理起來仍非常困難。
2013年遼寧省撤銷了“省防治非典指揮部”,而此時距離“非典”已有十年。
“紅頭文件”搞創收,淪為行業“錢袋子”?
由於指向性明確,一些領導小組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甚至下發文件,成為亂攤派、亂收費的“護身符”。
陝西咸陽曾大力推廣“足療”保健項目,為此專門成立“推廣足療保健工作領導小組”,市領導挂帥親任“小組長”,下發紅頭文件嚴禁公安進入檢查,要求執法行動必須由總工會牽頭﹔2009年,湖北公安縣卷煙市場整頓工作領導小組曾下發文件,規定行政機關的“用煙考核”任務。
■學者聲音
成立“協調機構”
應謹慎
●一些地方政府,對自身到底設了多少個領導小組都說不清楚。實際上許多領導小組都是“紙上機構”。從發文件成立,到發文件撤銷,期間可能從未正式“領導”或“協調”過。
——南開大學講師周望
●現代政府是責任政府、法治政府,涉及比較復雜或重大、跨區域的問題可設立相關“協調機構”,其他要慎之,防止冗員。部門若都守土有責、盡心盡責,就無需成立徒有虛名的“領導小組”。要堅決精簡,真正做到“權隨事設、責隨事定、人隨事走”。
——上海交通大學行政管理系教授樊博
新華社記者 周琳 朱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