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朋友經常問我,中國持續發展的秘訣是什麼?根本上靠的是中國人民的勤勞加智慧。(10月14日,莫斯科,出席莫斯科國際創新發展論壇)
——創新不僅僅是技術創新,它需要人文精神,需要藝術的思維,甚至需要對音樂欣賞的能力。在這樣一個大廳裡,我們欣賞著文藝復興的繪畫讓大家產生更多的奇思妙想。(10月14日,羅馬,會見中意兩國企業家委員會委員和企業家代表)
——中意都是有飲食文化的國家。中國有餃子、春卷,意大利有意大利面、披薩,都聞名世界。我們雙方在這個領域也可以開展第三方合作,讓更多人來享受精神和物質食糧。(10月14日,羅馬,與意大利總理倫齊共見記者)
——倫齊總理說這只是前菜,我不僅完全贊同,還想深化一步,這(中意簽署眾多合作協議)只是開胃酒,未來合作規模的“主菜”會讓我們大家都超乎預料。(10月14日,羅馬,與意大利總理倫齊共見記者)
——我年輕時在中國農村生活多年,親身經歷過吃不飽飯的艱難歲月。吃一頓飽飯可能很快就會忘記,但飢餓留下的印象永生難忘。(10月15日,羅馬,聯合國糧農組織演講)
——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經歷過飢餓的痛苦,我們與仍處在飢餓狀態的人們感同身受,我們希望看到飢餓和貧困在全球被消滅,我們願意與各國分享農業技術、經驗和農業發展模式。(10月15日,羅馬,聯合國糧農組織演講)
——亞歐會議成員國加強對話合作,不僅有利於各自發展,也必將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合作作出重要貢獻。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曾經說過,“隻要我們能把希望的大陸牢牢裝在心中,風浪就一定能被我們戰勝”。(10月16日,米蘭,出席亞歐首腦會議)
這些富有特點和鮮明風格的話語,宣示了中國外交理念,闡述中國改革發展走向,回答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切,也展現了中國領導人的風採,在歐洲乃至國際舞台上奏響中國“強”音。(執筆記者:陳二厚、尚軍﹔參與記者:郝亞琳、譚晶晶、田棟棟、俞錚、桂濤﹔編輯:閆珺岩、劉一楠)
攝影:李學仁、饒愛民、謝環馳、王曄、張鐸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