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13年6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庄園舉行中美元首會晤。
自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以來,中國的外交政策變得更為主動,特別是在維護中國的主權方面。美國對此的解讀是,中國的外交變得更加強勢和咄咄逼人。2013年11月中國宣布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之后,美國國內對中美關系的悲觀態度加劇,對華決策的氛圍持續惡化,美國對南海的政策也相應變得更加強硬。然而,如果仔細分析自2013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美國安納伯格庄園同奧巴馬總統會晤以來在各個重要外交場合的講話,中國的外交政策方向並沒有發生變化,即仍然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在對美政策上,仍然倡導並致力於建立中美新型的大國關系。
中國的對美政策是建立以下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中美關系對於中國來說仍然是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中國領導人相信,中美可以走出一條不同於歷史上大國沖突對抗的新路,正如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的——“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關於如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習近平主席歸納了三個要點:“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不沖突不對抗。鑒於中美缺乏互信的現狀,中國號召需要通過各種渠道來增進中美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戰略互信,包括保持高層密切往來﹔充分利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人文交流、兩軍交流渠道,多對話、多交流、多溝通,加強對彼此戰略意圖和發展走向的了解和認知。客觀看待彼此戰略意圖,堅持做伙伴,不做對手,擴大利益契合點,管控分歧。通過對話合作、而非對抗沖突的方式,妥善處理矛盾和分歧。
相互尊重。相互尊重的要點是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從中國的角度講,就是要尊重中國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以及中國的主權。雙方要求同存異、求同化異、包容互鑒。針對當前美國的政策,在台灣和西藏問題上,中國敦促美方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支持分裂中國的活動﹔在東海、南海的問題上,中國要求美方應採取客觀公允態度,分清是非,做有利於推動問題妥善解決和局勢緩和的事情﹔在人權問題上,中國承認,由於中美兩國的國情和歷史文化不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美國應尊重中國從本國國情出發選擇發展道路,進一步完善人權事業。
合作共贏。這是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條件。中國認為,雙方要擯棄零和思維,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對方利益。中美在許多地區和全球問題上利益相關,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因此在應對全球和地區熱點問題上,如朝鮮半島和伊朗核問題、氣候變化、反恐、跨國犯罪、網絡安全、外空安全、能源安全、公共衛生、糧食安全、防災減災等,都需要密切合作。
在解決當前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方面,中國強調,美國需要進行自身經濟政策和結構的調整,包括取消對華出口的種種限制。在增進兩軍交流方面,中國表示願意繼續加強兩軍各領域各層級的對話交流,開展更多聯合演習和務實合作。
亞太是中美利益交織最密切、互動最頻繁的地區。中國認為,中美在亞太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同時,中國改變了以往被動應對美國挑戰的做法,在亞太地區採取了一系列主動的外交行動,習近平主席於2014年5月在亞信會議第四次峰會上提出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亞洲安全觀”。新“亞洲安全觀”擯棄了霸權、強權和武力威脅等要素,提出以共同安全為前提,綜合安全為方向,合作安全為手段,可持續安全為關鍵。中國在落實“亞洲安全觀”方面也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如倡導並努力建立新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亞洲基礎設施銀行等。近一年多來,習近平主席頻繁出訪東亞、東南亞、中亞和南亞國家,使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和民眾有機會更多了解中國的內外政策和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誠意。(周琪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美國政治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