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綠水環繞,青山相靠﹔抬頭即是長城,放眼都是“別墅”。“想上網?沒問題,村裡有無線網絡。”67歲的村民陳秀伶熱情地招呼記者到她的“別墅”做客,“以前我們司馬台村可不這樣,這都多虧了鎮上的何書記。”
陳秀伶口中的何書記叫何麗娟,是北京市密雲縣古北口鎮黨委書記,司馬台是何書記的包點村。
“以前我家在離這不遠的山坡上,門前就是一道大‘梁’。”陳秀伶說,“路不好,隻能用筐背水果出來賣,一天最多掙個幾十元錢。”作為北京的生態涵養區,幾年前,古北口的鄉親們生活得還很清苦。但盼發展、盼富裕,早已成為壓在大家心頭的強烈願望。
“思路決定出路,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2010年,何麗娟出任古北口鎮黨委書記,她跑村入戶做調研,到處拜師討高招。古北口地處“京師鎖鑰”,著名的古北口長城就在此處,有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依此,她先后提出了“文化立鎮、旅游強鎮、生態富民”的發展思路和打造“國際文化旅游特色鎮”的奮斗目標。
說干就干!作為准備引進的重大旅游項目,“古北水鎮”能否成功落地,司馬台村的搬遷是個大問題。“沒了地,我們靠什麼生活?”村民倪鳳民回想起搬遷時的情況說,“鎮上說以后搞民俗接待,可我們從沒搞過,心裡不踏實。”
“隻有心裡有群眾,腳下才會有力量。”作為搬遷總指揮,何麗娟將司馬台村502戶的基本情況和拆遷政策全部爛熟於心,每家幾口人、幾間房、面積多大、土地多少、院外有沒有建筑全都一清二楚。她白天挨家挨戶做工作,晚上把村裡的老人、婦女接到村委會講政策,為了工作連續20多天沒回過家。“人嘴兩張皮,當時說什麼的都有。”陳秀伶說,“一個女同志,為了我們過得好,自己吃不好睡不好,病了都不跟大伙說,看著我都心疼。”
“鄉親們的家就是我的家,他們的心情和顧慮我都理解。”何麗娟說,“談到動情的時候,大家就一起掉眼淚,那我就陪著他們邊哭邊談。”何麗娟的真情打動了鄉親們,僅用50天時間,司馬台村就完成了502戶、1131口人、393套院落、4000多間房屋的搬遷任務,無一上訪。
2012年,四處投親奔友的鄉親們如願回遷司馬台新村,倪鳳民家也住上了220平方米的“別墅”,搞起了民俗接待。“村裡成立了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客房安排、統一價格結算。” 倪鳳民說,“今年‘五一’來的游客太多,從上午10點一直忙到晚上11點。小長假3天的毛收入有1萬多。”
據統計,“古北水鎮”項目自2014年元旦試營業以來,共接待中外游客40萬人次,實現收入6672.6萬元。
項目落地了,鄉親們富了,何麗娟卻依舊喜歡往村裡扎。為了能更好服務群眾,何麗娟在全鎮開展了“擺桌上門”——“鎮黨政領導干部民情日活動”,要求黨政干部把桌子擺到村裡,現場解決問題。同時,將每周五確定為群眾接待日,從書記鎮長到各職能部門,都要開門聽取群眾意見,拿出“按著葫蘆摳籽”的精神抓好落實。
“在基層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就是老百姓居家過日子。” 密雲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劉穎說,“干得好不好,就是看跟群眾有沒有真感情,是不是真的為大伙想。麗娟同志做到了。”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04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