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成都10月1日電(記者吳光於)近年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外國人把中國作為旅游目的地、工作地和定居地。在國慶65周年到來之際,記者走近3名來自不同行業,卻都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老外”,傾聽他們的中國故事。
“法律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美國人沃特·布朗已經在成都居住了10年。起初,他只是一名來中國學習中文的學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投資經營了一家社會企業,為來自北川等地鄉村的少數民族手工藝品尋找銷路,並培訓當地居民進行家兔養殖。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法律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說。無論企業的注冊、經營,還是產品的銷售,以及對養殖工作的管理、檢查,都是依照規則進行。“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依循的法則,沒有太多人為干擾的空間。”他說。
他告訴記者,近兩年來他閱讀新聞時常能發現腐敗案件被曝光,“這樣的氛圍讓人能明顯地體會到政府的反腐決心,也能感受到法治的氣息”。
最近,沃特和他的中國籍妻子迎來了新生命。沉浸在初為人父的喜悅中,他又欣喜地發現中國的簽証政策有了新變化。過去外國人持配偶簽証需要每年更新,現在改成了每兩年更新一次。“新的申請流程比以前更加簡單方便,也讓我更有把握在這裡作長遠的計劃。”他說。
“中國對生態保護所做的努力值得敬佩”
今年81歲的喬治·夏勒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動物學家。曾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世界上三位最杰出的野生動物研究學者之一。老爺子目光如炬,在高原跋山涉水,體力完全不輸於年輕人。
1980年開始,夏勒博士受世界自然基金會委托在中國研究大熊貓。1985年,他進入西藏羌塘草原研究野生動物。
在中國長達30多年的調查研究中,他曾與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北京大學,以及多個國家級保護區進行合作。目前作為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首席科學家,他在青海三江源地區開展生態保護工作。
2005年,國家投資75.6億元,正式啟動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建設。2013年,繼續投資160億元啟動了二期工程建設。
“大規模的投入體現了中國政府對生態保護的決心,這樣的努力值得敬佩。”夏勒說,三江源地區雖然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政府對於資源開發的態度非常謹慎。“中國正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保護,更加具有可持續性。”
“在這裡,進步的腳步無法阻擋”
來自新加坡、供職於一家投資銀行的劉家良自稱為“中國西部愛好者”。近10年來,中國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綺麗的自然風光總是吸引著他一次次重返。
“2006年的一個下午,坐在辦公桌前,我被電視中藍天下一條筆直的鐵路的影像吸引,交易台上的一切仿佛慢了下來。”他回憶著第一次看到青藏鐵路通車時的情景。次年2月6日,劉家良在北京西站登上了去往拉薩的列車,實現了進藏的夙願。
“我突然間發現,科技的進步竟然能將世界屋脊拉得離我如此近。”他說。
西寧是劉家良最熟悉的中國城市,在他的印象裡,10年前的西寧不過是中國西北一座“灰灰舊舊”的小城。在每年一次的故地重游中,他用相機記錄著變化。“如果沒有每一年的記錄,你會覺得它從天而降。新的住宅、新的購物中心、新的航站樓、新的街道,新東西太多,讓人眼花繚亂。姑娘們看起來更加時髦,完全不樹輸於任何一個東部城市。”他說。
2009年,劉家良記錄了西寧市老火車站最后的影像。“看著那些寫著‘拆’字的牆壁一點點消失,心裡有一絲不舍,但同時又感到被新立起的一根根鋼筋像幼苗望向藍天。這個國家的發展就像高鐵列車一樣迅速。在這裡,進步的腳步無法阻擋。”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