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今迎全國首個烈士紀念日 廣東各地公祭英烈
今天是全國首個烈士紀念日,廣東將舉行烈士公祭活動暨向廣州起義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儀式。廣東省主要領導將出席。據悉,省內各地市將根據本地情況舉行形式多樣的緬懷、紀念英烈活動。
在今年8月25日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次會議上,審議通過《關於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草案)》(以下簡稱草案),並將9月30日確定為烈士紀念日。當時,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就草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說明時指出,近年來,全國各界人士建議設立烈士紀念日的呼聲越來越高。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以法律形式設立烈士紀念日,對於培養公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激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李立國介紹說,1949年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日,在國慶節的前一天開展烈士紀念活動,既能充分體現“國慶勿忘祭先烈”的情懷、突出國家褒揚烈士的主題,又能與黨和國家領導人10月1日上午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等活動相銜接。
廣州市有烈士29300多名
廣東是革命搖籃,按不同歷史時期,形成多個革命根據地,涌現數以百萬計的革命英烈。
1927年4月至1928年4月,廣東創立首個革命根據地——海陸豐革命根據地。該根據地范圍包括海豐縣、陸豐縣以及惠陽縣、紫金縣的部分地區﹔后期還包括與海豐、陸豐毗鄰的普寧、潮陽、惠來、五華等縣的一小部分地區。
之后,廣東又創建了東江革命根據地。該根據地由海(豐)陸(豐)惠(陽)紫(金)﹔揭(陽)豐(順)五(華)(即八鄉山)﹔潮(陽)普(寧)惠(來)(即大南山)﹔五(華)興(寧)龍(川)﹔梅(縣)大(埔)豐(順)﹔蕉(嶺)平(遠)尋(烏)﹔潮(安)澄(海)饒(平)(南)澳(即鳳凰山蘇區)﹔饒(平)平(和)大(埔)詔(安)﹔陸(豐)惠(來)等蘇區組成。
1928年以后,海陸惠紫邊區,五豐梅邊區,潮普惠邊區,饒埔邊區等,成為廣東主要的革命根據地。豐順的九龍嶂、八鄉山,普寧的大南山,潮安的鳳凰山,南雄的油山等成為當時革命領導機關的活動中心。
抗日戰爭時期,先后成立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珠江縱隊、韓江縱隊、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等抗日武裝,統稱華南抗日縱隊 (包括瓊崖縱隊)。先后建立起東江地區的大嶺山、陽台山、羅浮山、港九和粵北,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五桂山及南路、中區、潮汕等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
解放戰爭時期,廣東先后建立了粵贛湘邊區、閩粵贛邊區、粵中、粵桂湘邊區、粵桂邊區黨委或工委及其領導下的六塊游擊根據地。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縱隊、閩粵贛邊縱隊、粵桂邊縱隊、粵中縱隊、粵桂湘邊縱隊等隊伍。
新中國成立后,廣東省共評定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老區村庄(自然村)50800個,總人口2400多萬,分布於全省121個市、縣、區。
全省屬於一類老區的有7個縣(市、區):汕尾市的城區、海豐、陸河、陸豐(市)、化州(市)、揭西、普寧(市)。
2009年以來,廣東省的大埔縣、南雄市、饒平縣被中央黨史研究室確定為中央蘇區縣。
此外,據統計,廣州市有烈士共計29300多名。新中國成立后,廣州有烈士930名。(記者譚秋明、粵民宣、穗民宣)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