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美麗中國 綠色發展(共和國輝煌65年)

本報記者  武衛政

2014年09月28日02: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這是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的一段歌詞,這首歌從上世紀50年代傳唱至今,美麗的祖國什麼樣,深深地印在許多人的腦海裡。

  新中國成立65年,“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已經由億萬人民的美好期待,躍升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化為各行各業的實際行動。

  理念不斷進步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7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科學把握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特征、新趨勢,做出重大判斷。其中,“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再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生態文明建設源於對發展的反思,也是對發展的提升、對工業文明的超越。十八大以來,黨從文明進步的新高度重新審視中國的發展,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

  “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清晰可見。

  不可否認,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我們有過誤區,走過彎路。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改革開放之初,國人急於擺脫貧窮落后,對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考慮不周、重視不夠。

  西方發達國家也是從上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才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首次人類環境會議,發出“保護地球,拯救地球”的呼吁。當西方國家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后重視環境保護的時候,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基礎相當薄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還是派代表團參加了這次會議。

  1973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從此啟航。

  1983年至1999年,“保護環境”“合理利用土地、保護耕地”“水土保持”“節約資源”相繼被確立為基本國策﹔

  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更加明確,任務更加具體。

  制度不斷完善

  生態文明基本制度框架初步成形,向污染宣戰有了堅強保障

  “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會上,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的這句話,顯示了黨和政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決心。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

  4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這是我國環境立法史上的又一個裡程碑,在基本理念、公眾參與、法律責任等方面實現了諸多突破。

  《環境保護法》被視為生態文明建設司法保障的“基本法”。1979年,我國頒布《環境保護法(試行)》,標志著國家的環境保護邁上法制軌道。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家先后頒布30多項法律法規,涉及循環經濟、節約能源、環境影響評價、清潔生產、水污染防治、海洋環境保護、大氣污染防治、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國民經濟領域,初步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框架。

  與此同時,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制度體系漸趨完善——

  建設“三北”防護林,治理京津風沙源,在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對120萬平方公裡不具備治理條件的沙化土地實施封禁保護﹔

  實行環保“三同時”、環境影響評價、排污收費、區域限批和行業限批等多項環境管理措施﹔

  從“十一五”開始,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十二五”的約束性減排目標由“十一五”的兩項增加為四項。

  行動不斷提速

  採取行政、法律、經濟等綜合措施,扭轉生態環境嚴峻形勢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中國吹響了集結號。

  建設生態文明的戰役全面展開,一系列新的政策、制度在落實。

  政績考核綠起來——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強地方政府“環境保護”職責。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相關考核辦法,將治霾成效作為對各地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終期考核實施空氣質量改善績效“一票否決”。

  9月,河北在全國首次實現縣級空氣自動監測站全覆蓋,以此為基礎,全省大氣環境質量考核向縣一級延伸。

  違法成本高起來——

  去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擴大污染環境罪適用范圍,降低了入罪門檻。截至今年5月,全國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涉嫌污染環境罪案件459件799人,起訴346件674人,相比去年同期辦案數量提升了六七倍。

  去年12月,環保部和公安部建立環境執法聯動機制。今年上半年,各級環保部門累計向公安機關移交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861件。

  為破解環境資源案件“立案難”“取証難”等問題,今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宣布成立專門的環境資源審判庭。

  經濟手段硬起來——

  2007年以來,已有28個省(區、市)參加環境污染責任險試點,投保企業累計達2.4萬家(次),提供風險保障500多億元,支付賠款2000多萬元。

  “十一五”國家實行脫硫電價補貼政策,“十二五”又實行脫硝電價補貼政策,兩項政策有力促進了火電行業減排。

  今年初,北京在全國率先大幅提高二氧化硫等4項主要污染物收費標准,在價格杠杆撬動下,燃煤電廠、水泥廠等排污大戶紛紛加大減排力度。

  美麗中國,正在路上。讓我們繼續努力,為神州大地增添更多藍天、綠地、淨水,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28日 04 版)

分享到:
(責編:鐘偉、盛卉)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