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天前,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宣布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大幕開啟,預示中國邁入歷史性變革的新時區。
300多天過去,一系列改革相繼推出。有外媒評價,這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將中國拉上改革開放新路以來,中國領導人端出的內容最多、味道最全的改革大菜。
◎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
曾有學者總結了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多失敗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改革多為統治者謀利益﹔其二,改革者權勢較弱﹔其三,改革者魄力不足,修修補補者多,真心變革者少。
從上述改革失敗的原因來看,目前進行的改革至少已呈現出了不同的面相。重拳反腐、整風,打擊權貴與官僚利益,這些舉措表明此次全面深化改革有向既得利益者開刀的決心。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由習近平任組長。隨后,習近平又相繼擔任了網安、軍改、財經等10多個小組的負責人。這無疑意味著權力,但也更意味著責任與擔當。有媒體稱,這種無畏挑戰的政治勇氣,對解除改革路上的各種束縛意義深遠。
重擔已在肩,“關鍵是實干苦干”。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全面改革分解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以及黨建等7個方面,並成立了相關的領導小組負責落實。自中央深改組成立至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已召開了四次重要會議。戶籍制度、財稅體制等,這些向來被認為是名副其實的“硬骨頭”由此破題﹔司法體制、公車制度、央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等涉及深層次利益調整的改革也得以強勢推進。
事實最有說服力。由習近平領導的這次全面改革,絕非瞻前顧后的保守改革,絕非局部領域的“小修小補”,而是“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的深層變革。而這又贏得了巨大的民意支持,改革的合力正在形成。
◎緊緊抓住“法”這個元素,悄然改變著中國的權力運行模式
這300多天的改革圖景,遠遠超出經濟和民生的范疇。擁有法學博士背景的習近平,緊緊抓住“法”這個元素,悄然改變著中國的權力運行模式。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成為習近平執政以來的庄嚴承諾。隨著八項規定、反四風、反腐斗爭的深入推進,制度的籠子越扎越緊,不敢腐也初見成效。權力有何邊界,權力如何運行,權力應受何監督,都越來越清晰。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改革也正被納入法治的框架。到目前為止,國務院已分7批先后取消了下放了632項行政審批事項。建設法治政府也成為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的關鍵詞。實際上,包括放開“單獨二孩”、廢止勞教制度、戶籍制度改革等都是通過立法實現的。
約束政府權力的另一面就是保護公民權利。有人說,憲法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從紙上走到現實,關鍵在於實施。在司法的實踐中,習近平要求,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對於任何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在習近平的治國理政思路中,依法治國貫穿其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將在下月舉行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成為中心議題。
◎豐富“漸進”邏輯,從老百姓最期盼的領域、最突出的問題改起
縱觀中國36年改革歷程,漸進式的改革是一大特色。習近平所主張的全面深化改革,並沒有脫離改革開放以來循序漸進的做法。但也絕非因循保守,而是豐富了中國改革的漸進邏輯。
漸進式改革的特點是從實際出發,容易改的先改,循序漸進。但是也帶來一些問題,就是容易改的都先改了,難改的卻都留下了。用習近平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好啃的骨頭已經啃掉了,留給我們的是硬骨頭。如何對待這些硬骨頭?從最急迫的事項、老百姓最期盼的領域、最突出的問題,從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就成為習近平漸進改革的新思路。
根植中國,始終是中國漸進式改革的立足點。任何一個國家到了今天中國的境況,都需要正本清源。習近平領銜的全面改革主題已經明確:中國改革事業和發展方向不能左顧右盼,更不能全盤照搬,中國隻能立足於自己的實際並更多地向自己的歷史取經繼續向前。
有評論認為,在未來幾年內,習近平領導的全面改革,將為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演進注入新的張力和推力,以新的突破續寫和豐富中國漸進式的改革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