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中印兩國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史長達2000多年。佛興西方、法流東國,講的是中印兩國人民交往史上濃墨重彩的佛教交流。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中國洛陽,譯經著說,譯出的四十二章經成為中國佛教史上最早的佛經翻譯。白馬駝經,玄奘西行,將印度文化帶回中國。”當地時間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首都新德裡的演講,讓幾個遠離今人一千多年得道高僧的名字重新引起人們注意。
其中,玄奘大家可能比較熟悉,而迦葉摩騰、竺法蘭則較少為公眾所了解。
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公元64年的某一天,漢明帝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金身之人在他的皇宮中游戲飛行,並發出耀眼的光芒。第二天,漢明帝讓王公大臣圓夢。其中一位消息靈通、知識豐富的大臣奏道:“西方有一種人人拜敬的佛,不知陛下所夢之物是否就是佛像。”漢明帝聽了以后,深覺有理,於是即派18人前往西方求經。
3年后,他們在今阿富汗北部遇到東來傳教的印度佛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於是就一起將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至洛陽。漢明帝見了佛像及佛教典籍,並聽了兩位佛僧的說教后,心中十分高興,便專門為兩位佛僧建了“白馬寺”,即今河南洛陽的白馬寺。迦葉摩騰、竺法蘭在寺中逗留了很長時間,並將小乘佛教的經典四十二章經譯成漢文。
此后又過了533年,玄奘出生,自幼即對經書表現出較高悟性,這個名叫陳?的男子於13歲出家,20歲受具足戒。貞觀三年(公元629年),29歲的玄奘離長安前往天竺(今印度)游學求法,途經中亞等地,歷盡艱險,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從戒賢學佛5年余。由於學識出眾,精通50部經律論,他獲得佛教“三藏法師”的崇高地位。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長安,其輾轉往返17年,行程數萬裡,“所聞所履,經歷128國”,帶回大小乘經律論共657部及佛像、舍利等。他以19年時間譯出佛經75部、1335卷。玄奘創立了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法相宗,其弟子千余人,其中有不少朝鮮、日本等國的入唐學問僧。
玄奘回長安后,應唐太宗的要求,撰寫了一部介紹西域各地政治經濟文化和山川地理的著作《大唐西域記》。該書的科學性與准確性得到近代科學家多次驗証。印度考古學家依據玄奘所記的路程與方位,先后找到並發掘出幾十處古城、古建筑遺址。近代探險家斯坦因重走了一遍玄奘從瓜州到伊吾的沙漠途徑,發現玄奘記下的裡程十分准確。
后來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根據玄奘西游的故事寫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古典小說《西游記》。有一種說法,《西游記》中另外兩個人物豬八戒、沙和尚的原型就是迦葉摩騰、竺法蘭。
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后首次訪問印度,第一站古吉拉特邦既是玄奘西行取經途經的地方,也是印度總理莫迪的家鄉。“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到古吉拉特邦取經,然后把佛經帶回中國,在我的家鄉陝西西安傳經。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我邀請莫迪總理下次訪問中國時到西安去看看,看看當年玄奘藏經譯經的地方。我們要把兩國友誼與合作的紐帶傳承好、發揚好,把中印關系發展好。”習近平這樣向莫迪發出邀請。莫迪很高興地接受了習近平的邀請明年訪華。
一段中印友好的當代佳話又將續寫。((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