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的反腐風暴近來又掀一輪高潮,“一周5名省部級高官被查”的打虎成績再創反腐紀錄。貪官落馬,一夜之間從天上跌到地下,各種丑聞立刻被嗅覺靈敏的媒體扒出,如何濫用權力貪贓枉法,作風如何敗壞、包養多少情婦,決策多麼專斷讓同僚敢怒不敢言,在海外有多少見不得陽光的資產等等,貪官完全一副又貪婪、又荒淫、又虛偽的面孔。
可是,許多落馬的貪官都有過近乎完美的任職評價。比如,落馬的萬慶良剛當市委書記時,官方評價是:有開拓創新精神,事業心、責任感強,工作熱情高,精力充沛,也注意堅持民主集中制,性格直爽,敢於開展批評,要求自己嚴格。落馬的副國級領導蘇榮任省委書記時官方的評價是:為人正派,團結同志,對自己要求嚴格。
可就是這些“為人正派”、“對自己要求嚴格”的官員,落馬后被曝出的丑聞卻讓人瞠目結舌。萬慶良落馬后,媒體曝光了其很多見不得人的丑事,中央紀委的通報稱,萬慶良在被組織調查的前幾天還到會所裡大吃大喝。落馬后的窮形盡相與落馬前的完美評價形成強烈反差,使原先的任職評價非常尷尬。
如何看待這些貪官落馬前的完美任職評價?不能簡單用落馬后的報道來否定此前的官方評價,將兩者割裂對立起來,應辯証地看。一方面,官員的墮落並非一夜之間,而有一個緩慢的過程,今天的丑態百出並不能証明此前的政績都是假的﹔另一方面,人有兩面性,監督無法如影隨形,組織看到的是官員的一面,而落馬后媒體曝光的則是另一面。
還有一點也無法忽視,與落馬前一邊倒地贊美形成反差的是,官員落馬后輿論往往都是一邊倒地全盤否定,一哄而起的“扒糞”把貪官描繪得一無是處。這當然也是不客觀的。腐敗墮落道德敗壞是真,但此前在崗位上的“開拓創新”、“工作熱情高”、“思想解放”、“有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等等未必就是假。
貪官落馬前后評價天壤之別的原因到底在哪裡?有必要反思,到底是當官讓好人變壞了,還是壞人玷污了官員形象,戴著偽善的面具混進了官員隊伍?到底是監督體制失靈了,從而未能發現官員的問題,還是貪官的偽裝術太高明了,騙過了組織部門的眼睛?到底是更高的權力位置讓官員有了膨脹感,抵制不住腐化的誘惑,還是一邊貪腐一邊升官?可能因人而異,各有原因,大撥哄,一邊倒,這都會妨礙真正的檢討和反思。
反腐風暴贏得了民心,人們在通報貪官落馬的新聞下拍手稱快之時也在追問,這些腐敗分子是怎麼被提拔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上的,一個個昔日在崗位上作出了不小成績的能人最終卻腐敗墮落,問題不能都推到“人品惡劣道德敗壞”上,制度可能有缺陷,環境可能是原因,個人修養也可能是緣由。這都值得反省。
當然,頻繁的貪官落馬對官方評價也是一個有益的提醒,對官員作評價時一定要下筆謹慎,不能習慣性地套用贊美模式。反腐力度大,贊美須謹慎,紀委的通報會讓滿紙的溢美之辭陷入很尷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