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貼身翻譯談鄧小平:從未見過這麼精彩的人【4】

2014年08月21日10: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貼身翻譯談鄧小平:從未見過這麼精彩的人

  最后他請鄧小平介紹改革開放的經驗,鄧小平說“如果說中國有什麼適用的經驗,恐怕就是實事求是,也就是說按照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制定自己的政策和計劃。在前進的過程中要及時總結經驗,好的堅持貫徹下去,不好的、不大對頭的就及時糾正,恐怕這條經驗比較普遍適用”。這裡簡單講一下中國模式這個概念,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大家不敢提這個概念,我自己記得,鄧小平本人就多次使用過這個概念。在這次談話中,在羅林斯最后走的時候,鄧小平也提醒他,不要照搬中國的模式。翻譯室有一個很好的做法,大家就領導人談話中的一些關鍵詞和難點進行討論,看如何翻譯為好,我記得我們當時就討論過鄧小平講的“中國模式”怎麼翻譯比較好,是譯成the China model還是the Chinese model,最后的共識是the China model更好一些。鄧小平當時講中國模式,意思很直白,就是中國自己的一套做法和思路,就像我們講浦東模式、深圳模式、蘇南模式一樣,沒有強加於人的意思,它是對自己一套做法和思路的總結。我們過去回避這個概念,其實是不那麼自信的表現。現在習總書記已經多次使用中國模式這個概念,他經常把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連在一起講,我覺得這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讓我總結一下,鄧小平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四點,一是眼光,鄧是一個超長思維的戰略家。我給他做翻譯時,他已經80多歲了,但他談的都是今后10年、20年、30年那些自己可能看不到的事情,這是一個全身心致力於使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領導人。像中國這麼一個超大型的國家,把一些長期的戰略性問題確定下來,比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等大的戰略性思維,其他事情就會比較好辦。二是思路,他是一個一直在思考問題的人,他每次聽完外交部領導的匯報之后都會思考片刻,一句話不說,一個人坐在沙發上,點上一支煙,眼睛看著遠方,這個思考者的形象一直定格在我的腦海裡。在南巡講話時,他說,究竟是市場多一點還是計劃多一點,這不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主要區別,這些都是手段。他的思路一下子就把很多問題點清楚了。三是清醒,他頭腦非常清醒,強調任何新東西都要先試一試、看一看。《鄧小平》這個連續劇中有一點是准確的,在談到很多問題的時候,鄧小平都反復說這句話“要結合中國的實際”,這是鄧小平的風格。最后一點是大氣,鄧小平非常大氣,畢竟是指揮過千軍萬馬的,講話非常大氣。有一次我給他做翻譯,講到打仗,當時外賓問他,你們和越南打自衛反擊戰,你們沒有擔心蘇聯介入嗎?當時的蘇聯是個超級大國,軍事比中國強大很多。鄧小平是這樣回答的:蘇聯是個超級大國,但是一個小小的阿富汗都打不下來,怎麼敢打中國呢?這也是一種底線思維,做決定的時候,把事情推倒最壞的結局,然后看能不能應對,能應對他就出牌了。

  這裡還可以提及一下他的南巡講話。蘇聯解體是1991年12月25號,他開始南巡是1992年1月28號,也就是蘇聯解體后的20來天,鄧小平當時就蘇聯和東歐的情況講了很多話。他認為蘇聯和東歐將會大亂,他說西方不要高興太早,他說世界正在出現大轉折,這是我們的機會。國內很多人在懷疑紅旗還能打多久,畢竟整個蘇聯陣營都垮台了,但鄧小平看到的是機會來了,真是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他認為現在是可以証明我們能比資本主義干得更好的時候了。南巡講話表明鄧小平有點急,他看到了機遇,但他認為許多人還沒看出來,所以他有話要說。回頭看,中國這麼大規模的開放真是一步險棋,大概隻有中國這樣的國家能這樣做,一般國家做不了。一個小國家的GDP往往還不如一個西方跨國公司的資產多,怎麼跟跨國公司談條件?但鄧覺得可以,我們可以全面開放,但不能失去自我。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在回憶錄中曾記載,他對鄧小平派遣留學生的做法很驚訝,把中國最聰明的孩子送到美國去,難道他不知道當時中美兩國生活條件的差距嗎?他問鄧小平,你們准備派多少留學生?鄧小平反問,你們能接收多少?中國沒有限制。據說鄧小平在內部也說過,十分之一的人回來就是勝利,現在的留學生約有三分之二回來了,而且留學生選擇回國已開始成為主流,背后是中國的迅速崛起及其提供的大量機遇。

  1994年12月9日,也就是20年前,我寫過一篇關於鄧小平的文章,發表在《國際先驅論壇報》上,也就是現在的《紐約時報》的國際版上。1994年春節之后鄧小平不出來了,外界都在談論鄧小平已病入膏肓,都在預測鄧小平之后,中國將天下大亂,甚至解體,所以我寫了這篇文章,我的標題就是:鄧小平的思想極有可能繼續主導未來的中國。我今天早上把這篇文章又看了一遍,一個字不用改,站得住腳。我這個人比較自信,這種自信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過去20來年,自己對中國的預測是准確的。這次我在上海書展上又推出了新書《中國超越》,與我的《中國觸動》、《中國震撼》一起,構成自己思考中國的一個三部曲。新書中包括我對中國未來的一些預測,希望最終也會被証明是准確的。

  我在書中說:中國是帶著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孫子等偉大先哲的深邃思想而崛起的,中國是經歷了上千萬人流血犧牲后真正獲得了民族獨立而崛起的,中國是在與世界全面互動並借鑒了其他文明無數長處之后而崛起的,這種國家的崛起不僅在物質財富上,而且在制度安排上,在文化理念上一定是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並一定會深刻地影響世界未來的格局和秩序。

  我在書中引用的一組數字,中美中位家庭淨資產的比較,近年來,網絡大V們虛構了一個無比美好的西方世界,特別是無比美好的美國,但我在西方生活了20多年,對美國和西方的真實情況還是比較了解的。其實,家家都有難念的經,美國的老百姓究竟有多少淨資產?沒有多少。我老講這個話,上海多數的出租車司機比50%的美國人都要富。美國家庭的中位淨資產在金融危機后一直在下降,根據美聯儲統計,2010年是77300美金,折成人民幣就是47萬左右。美國是個債務經濟,政府欠債,百姓欠債,你把債務全部去掉之后,家庭淨資產並不多,美聯儲的報告每年都發的,大家可以在網上查。

  中國西南財經大學也做了一個報告,完全採用與美聯儲一樣的方式,調查了29個省的居民,2010年中國城鎮居民的中位淨資產40.5萬,農村要低不少,平均家庭淨資產為32萬,我在中美比較中沒有引用農村家庭淨資產數據,因為中國農村的土地現在還沒有定價,如果農村土地確權后,土地的價值恐怕是不得了的。我們農村現在正在進行土地確權,也就是說五年之后再來比較也許更靠譜,但中國城鎮的家庭是可以和美國進行比較的,畢竟中國城鎮人口已經是美國人口的兩倍。雙方的中位家庭淨資產差別已經不大,就是一萬美金的差別,而且是整個中國的情況,把上海和西藏都拉平了。如果用版塊來看的話,我們發達版塊人口和美國差不多,3億人左右,中國發達板塊的中位家庭淨資產,我估計已經超過了47萬元,47萬元在上海應該屬於弱勢群體甚至貧困戶了。不管今天中國存在多少問題,但從國際標准看,多數家庭已經富裕起來了,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們對此先要肯定,再來自信地解決存在的問題。

  我還可以講一個柏林機場的故事,我們現在談腐敗問題,黨中央反腐力度很大,大部分百姓感到高興,但也有一些人,說原來我們的官員都這麼腐敗啊,所以我要講一下柏林機場的故事。我們建設長江三峽這麼大的工程,違規資金是多少,西電東送這麼大的工程,違規資金是多少,我看了中央審計署的報道,分別是34億和64億元,兩個加在一起是100億元,折成歐元是12億,我覺得這些違規資金的問題應該嚴肅追究,該懲罰的一定要懲罰,該坐牢的一定要坐牢。德國是西方相對來說最成功的經濟體,一般認為腐敗是比較低的,但德國人現在都在議論柏林新機場建設的丑聞,這個機場從2006年開始建,當時的預算是12億歐元,現在我看到最保守的估計已經是42億歐元,按中國標准來看的話,大部分大概都屬於違規資金。我們是兩個跨世紀的工程,已經建設完畢了,違規資金加在一起是12億歐元,這當然不光彩,但他一個柏林新機場,規模還沒有浦東機場大,拖到今天還沒有建完,違規資金已經是天文數字了,實際上,德國基礎設施大項目還有很多丑聞。我老說國際比較最有說服力,我不是說我們的模式好到天上去了,我們的模式有自己的問題,但在國際比較中,中國模式相對勝出,當然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也應該做得更好,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信心。順便說一句,德國的中位家庭淨資產比美國家庭還要低一點,也低於中國的發達板塊、低於上海。

  鄧小平1994年最后一次到上海視察,他到了新錦江飯店43層的旋轉餐廳看上海城市的夜景。1990年浦東開發,鄧小平要求“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鄧小平此時看到的上海夜景,已經相當美麗,他頗有感觸地說“上海變了”。我三月份去柏林開會,晚上看BBC的節目“自由2014”,裡面有一個退役的加拿大宇航員,拿著一張他冷戰時期從太空拍的柏林夜景的照片,他說,你們看,明亮的部分是西柏林,黯淡的部分東柏林。他說這是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一個是富裕的民主國家,一個是落后的專制國家。可是我們一到柏林,就發現柏林的機場太簡陋了,不如中國任何一個中國省會機場。柏林的街道,空空蕩蕩,沒有活力﹔柏林的夜景隻能說是路燈還亮著,與上海璀璨的夜景差別太大了,如果拿上海今天的夜景和柏林的夜景來比較,如果還是按照那個加拿大退役宇航員的邏輯,那麼中國就是富裕的民主國家,德國就是落后的專制國家。其實不是德國是民主還是專制,也不是中國是民主還是專制,而是這種西方“民主還是專制”的話語已經遠遠落后於我們這個時代了,如果一定要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兩大類,那隻有良政和劣政兩類。

  好萊塢最近拍了一個電影《Her》,故事發生在洛杉磯,但背景是上海浦東陸家嘴,別人問導演Spike Jonze說為什麼美國的故事放到上海去拍,他說上海代表世界城市的未來。我們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遺憾的是我們一些國人還是自信不起來,該自信了,否則是要被歷史大潮淘汰的。我們對西方一定要平視,平視才能看清對方,才不會被忽悠。上海超越,中國超越,我想這就是對鄧小平的最好緬懷。我就講這些,謝謝大家。(文章來源:觀察者網)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耿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