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13日電 (記者盛卉、實習生劉雅萱)昨日有媒體報道,全國檔案收費每年或達數十億元引發輿論關注。近年來,全國每年高校畢業生超過700萬人,除了國家機關公務員、部分退役軍人、部分殘疾人、失業者,按規定,其余所有人都需要繳納檔案保管費,每人每年上百元。據估算,全國200多個地級市,每年收取的檔案托管費至少達數十億元。
今天有媒體報道,從2016年元旦起,全國都將取消檔案管理費,由財政撥款解決檔案管理問題。那麼,檔案管理費收取標准是如何制定的,巨額資金去向何方,人民網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檔案管理屬公共服務 收支信息公開是政務公開應有之義
據悉,從上世紀90年代起各地人才市場就開始收取檔案保管費,在社會各界的呼吁下,收費有所下調。收費標准由財政部、發改委下發,採取收支兩條線管理,收費統一上繳財政,人社局不截留,所需檔案管理的經費由財政局下撥。而記者了解到,全國尚無哪個省市公開過檔案保管費的具體使用、支出細目。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認為,檔案對於市民來說很重要,是記載學歷、工作經歷的重要依據,檔案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收支信息的公開是政務公開的應有之義,不應該成為機密。
“檔案管理是保障社會安全運行、管好居民的重要前提,是國家基礎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要主動收取和‘積極出擊’,管好公民的檔案,擔起公共服務的責任。”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說,收取檔案管理費成為商業行為,違背公共服務的性質。在目前的這個收支體系來看,在繳納管理費和支出的過程中涉及到部門利益,若不及時取消收費,可能滋生腐敗。
不能敷衍和“變向審批” 關鍵是把收支弄清楚
據一些地方人社部門介紹,存檔的“死檔”數量高達總量的20%至30%。北京171萬檔案中,可流動的檔案近164萬,比例在全國較高,但由於龐大的體量,目前“失聯”逾5年的“死檔”也有61334份。
“收費貴不說,一件事得跑好幾趟。打電話提前咨詢基本無人理睬,還會互相推脫,不一定接收檔案。”在人才市場挂檔的楊予鵬說。
“人社部下設的人才市場是事業單位,在收取管理費后存抱著敷衍了事的態度,導致大量‘死檔’的出現。”竹立家認為,在接納檔案的過程中,設置“管卡”和障礙,運用權力搞“變向審批”,提高門檻變向收費,長此以往,會催生“庸政”和“懶政”的現象。
許耀桐說,檔案管理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的“死賬”問題,使人才市場成為詬病的對象,但不能讓人才市場來“背黑鍋”。隻要人才市場根據管理所需開支將檔案管理收取的費用和細則公之於眾,就能緩解輿論壓力。問題的關鍵還是把收取標准和支付去向弄清楚。每年120元的費用,如何核實?有沒有過渡收費?收費的根據在哪裡?這對於找工作的流動人口來說,都是需要了解的信息。
提高管理水平 規范流程走向科學規范
據媒體報道,從2016年1月1日起,全國都將取消檔案管理費。屆時檔案管理費用將由國家財政統一撥款,具體的撥款方案仍在探討中。目前,國家人社部正在進行調研,測量各地檔案管理標准。標准一出,各地就會根據此標准進行財政撥款。
事實上,兩年后取消收費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檔案管理管理制度和管理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許耀桐說,事實上,真正沒有編制的,單位不能代管檔案的人口也有限,但檔案管理不應該成為人才就業和流動的掣肘。在國家財力允許的情況下,由財政來承擔這個費用和開支,也不是復雜的事。從公共服務的角度來看,這算是給老百姓做了件好事,具有重要意義,是檔案管理制度科學和規范化的體現。
“在2016年前,政府和人才市場需要做的就是將收支和細則搞明白,順應電子政務的時代要求,提高電子檔案的管理水平。”許耀桐說。
竹立家說,在數據時代的今天,政府部門制定決策越來越依靠數據,公民的家庭情況、戶籍去向、履職經歷等基本信息是重要的參考來源。並不是說取消收費就可以了。工商局、人事局等社會管理部門要提高基礎信息收集、管理的水平,規范管理流程,做好人口流動的疏導工作。尤其是人員的跨省市、跨城鄉流動,需要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