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故宮院長:北京故宮文物數量是台北故宮的20倍

2014年02月26日07:07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故宮院長:北京故宮文物數量是台北故宮的20倍

  故宮發布11項科研成果與出版項目

  兩萬片“沉睡”甲骨將喚醒

  昨日,故宮研究院一口氣發布了11項科研與出版項目,多半與古文字有關。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這些項目包括與港台地區及在京文博單位的合作項目,且許多研究工作在學術界具有前沿性和開拓性的特點,對今后文博界從事大型科研工作的模式具有積極的探索意義。”

  雖然每一項的名頭聽上去都很“高大上”,不過實際效果卻個個“接地氣兒”。比如,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究項目的啟動,將喚醒沉睡了半個多世紀的兩萬余片甲骨,《故宮百科全書》也將開始編撰。

  亮點1

  甲骨文邊讀邊發布

  調查統計,世界現存殷墟甲骨13萬片,其中約18%藏在故宮。上世紀60年代,專家粗估有22463片藏在故宮,數量僅次於國家圖書館和台灣歷史語言研究所,屬於世界第三大甲骨收藏單位。

  然而半個世紀以來,這些甲骨卻一直靜靜地躺在庫房內。故宮古文獻研究所所長王素解釋,啟動甲骨文的研究工作非常復雜,比如首先要對這些甲骨文進行拓片,但是歲月流逝使得甲骨已經非常脆弱,別說拍一拍,輕輕碰觸都可能造成破損,因此這個過程需要科研部門的配合。研究甲骨文需要協調的部門約有七八個,甚至需要邀請一些院外的專家加盟。

  隨著故宮研究院去年成立,這項工程找到了牽頭部門,目前也已經申報了國家社會基金重大項目,預計年內將得到批復。該項目將由古文獻研究所牽頭負責、組織協調。此外,按照國際學術的發展趨勢,故宮准備搭建開放型高端平台,引進或聘請院外甲骨專家參與整理?究工作。

  “我們希望用6至10年,不僅完成全部整理?究工作,還能借助該項目,為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培養一批甲骨文研究人才。”王素介紹,故宮所藏甲骨來源主要可分為國家轉撥、私人捐贈和院方收購三方面。轉撥有加拿大人明義士舊藏甲骨,捐贈有馬衡、李紹白、薛貴生等舊藏甲骨,收購有上海謝白殳舊藏甲骨。其中,明義士原藏於華語學校的兩萬多片甲骨,構成故宮主要收藏。故宮的《甲骨文合集》僅著錄1440片,絕大部分沒有整理出版。

  “我們計劃邊研究邊出版,所謂的研究主要是編目等,至於讀懂每一個字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王素說。此次會先將甲骨文匯編出版,邀請更多業內人士一同參與解讀。

  亮點2

  兩岸故宮共讀青銅銘文

  現已知流傳至今的古今中外先秦有銘青銅器資料約有15000件,北京故宮現藏1600件,是目前存世博物館中收藏最多的,其藏品以長銘重器居多,其中包括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雜器等品類。單霽翔介紹,商、周、春秋、戰國時代系列完整是故宮藏青銅器的特點。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台北故宮也藏有銘文青銅器440余件,包括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和近年新入藏的子犯編鐘等長銘重器。故宮研究院院長鄭鑫淼表示,兩岸故宮核心藏品原屬一家,互補性強,許多成組、成對的器物分藏兩地。

  因此,這次“故宮藏先秦有銘青銅器研究項目”有望實現兩岸合作,對兩千余件青銅器及其銘文做綜合考察與研究,寫出新的銘文考釋。這一提議已得到台北故宮的積極回應,下一步將就合作細節進行進一步溝通和協商。

  單霽翔解釋,用青銅器標識王權及貴族身份,並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記錄歷史,是早期中華民族子孫所獨創的文化成果,它是人類青銅時代文明達到鼎盛的偉大標志物。此后,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收集保存祖先這一光輝遺跡,直至明清故宮傳承不斷,因此閱讀銘文的意義很大。

  不過該項目難度大,任務重,周期長。為取得清晰的銘文資料,該項目要求重要銘文要進行X光掃描成像,北京故宮尚有大批器形資料需重新安排圖像攝影。“最難讀的銘文是族徽,這些文字甚至比甲骨文出現的年代還早。”

  亮點3

  故宮將出百科全書

  今后,故宮還將出一部專門的百科全書,以故宮歷史、文化與文物為記述和研究對象。這一當代中國文化文物事業的重要工程,已被納入國家重點出版項目。

  鄭鑫淼介紹,《故宮百科全書》可分為古建筑、文物藏品、檔案文獻、宮廷史和院史五大板塊,所收條目總數為25000條,插圖總數為12000幅以上,總字數為2500萬字左右,總計約為20冊。目前,該書已完成確立體例的工作,基本完成了條目的目錄階段,在出版上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

  就算沒到過故宮,讀者也可以通過這部百科全書,形象、直觀地了解與故宮相關的歷史知識和文物常識。單霽翔透露,全書准備先按類別出版單冊,以滿足不同專業人群的需求,最后按音序出版合集。

  另外,故宮還將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版《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開展“新中國出土墓志整理與研究”、出版《唐蘭全集》、編撰《清代宮廷歷史圖典》,開展對歷代書畫家族史的研究和編纂《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十卷、英文版)。

  現場花絮

  院長最不願意回答倆問題

  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單霽翔坦言他有兩個最不願意回答的問題——一個是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哪家藏寶多,另一個是即將開放的故宮西部區域是不是《甄嬛傳》中小主們住的地方。

  單霽翔說:“北京故宮現藏180多萬件文物,文物南遷的數量大約是13000多箱,運到台北故宮的文物數量是2972箱。許多觀眾不清楚,北京故宮所藏文物數量是台北故宮的20倍,只是北京故宮沒有將這些文物全部展出來、亮出來,這是故宮的問題。”

  對於第二個問題,他說:“我沒看過《甄嬛傳》,故宮以旅游客流為主,他們對故宮的了解很多是通過電視劇。雖然文博專家也出版了很多關於古建筑的研究著作,但是觀眾不會去特意閱讀。這一方面也反映出故宮沒有完全展示出自己的特點。”

  相關新聞

  “彩色中軸線”后年繪出

  本報訊(記者劉冕)故宮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近日啟動《北京中軸線彩色實測圖》整理項目,計劃在2015年10月故宮建院90周年前由故宮出版社出版。

  單霽翔評價這套實測圖“非常珍貴”,但之前一直放在庫房中。這是埋沒了73年的重要文獻,對北京“皇城”核心軸線建筑群的保存、修繕、復原有著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這些將成為中軸申遺的有力補充。”

  1941年,為避免北平古建筑被炮火焚毀,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鈐委托建筑師張■主持,歷時4年繪制了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的中軸線主要建筑實測圖,約600余幅。這是20世紀40年代北京中軸線建筑最大規模的一次工程測繪,系統地將北京城中軸線建筑從北到南逐一測繪下來。單霽翔說:“當時社會動蕩,這些文物工作者搭著腳手架,一筆一劃地完成了所有測繪。”這套測繪圖全部數據均按不小於1:50的比例尺,用墨線或彩色渲染在60×42英寸的高級橡皮紙上,圖紙完整、數據精確、制圖精美,堪稱中國古建測繪圖范,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布局、傳承建筑設計理念具有科學價值。

  原本,這批圖紙藏於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上世紀60年代,國家將其中與紫禁城建筑有關的300余幅圖紙調撥給故宮博物院。2005年,雙方首議合作整理出版這批資料,使之完美合璧。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