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李雲迪的“中國鋼琴夢”: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2014年02月16日10:57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李雲迪的“中國鋼琴夢”: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新華網鄭州2月16日電(記者周劼人、雙瑞)手捧爆米花、揮舞熒光棒,當偶像在北京工人體育館閃亮的燈光下登場,全場響起尖叫聲。這是哪一位當紅偶像歌手的個人演唱會?不,這是一場內容嚴肅的古典音樂演奏會——李雲迪新年鋼琴音樂會。

  古典音樂還能這樣聽?

  2013年,李雲迪以每月2-3場的高頻度,在全國舉行了30多場巡演音樂會,並將這次巡演冠名為“中國鋼琴夢”。

  和其他音樂家的做法不同,此次巡演並不局限於中心城市,更不僅開在設施完善的音樂廳——大量二三線城市的巡演,甚至不少場次就在體育館進行,現場還出現了電子擴音設備。

  為什麼叫作“中國鋼琴夢”?這別出心裁的巡演究竟是敢於創新還是迎合觀眾,是推廣藝術還是解構經典?

  當不同的聲音出現時,坐在記者面前的李雲迪卻信心滿滿,娓娓道出初衷——讓古典音樂看起來不那麼高高在上,讓更多人願意親近它,從而為更多人帶來愉悅、享受、甚至慰藉。

  當巡演點燃一站又一站觀眾的熱情,一個關於中國人鋼琴夢的數據不容忽視:據不完全行業統計,早在2010年中國鋼琴產量已超過30萬架,約佔當年世界鋼琴產量的73.33%。此后幾年,生產的數量節節攀升。連一位法國紀錄片導演為李雲迪拍攝的紀錄片片頭和片尾,也都大篇幅地採用了中國某鋼琴廠內紅紅火火的生產場景。

  當鋼琴走進尋常家庭,當學習古典音樂越來越成為孩子童年生活的“標配”時,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卻是——到底有多少中國人願意主動走進嚴肅的音樂廳,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享受到古典音樂帶來的美好,對一個擁有幾千萬琴童的國度而言,我們的“鋼琴夢”究竟是什麼、如何實現呢?

  “小時候我的願望是成為鋼琴大師!”李雲迪這樣描述自己曾經的“鋼琴夢”。和很多琴童一樣,在當年的他眼裡,“大師”隻意味著“彈鋼琴很厲害的人”。

  但和很多孩子最后隻將鋼琴作為興趣愛好不同的是,這個小時候每天聽著肖邦的音樂入睡、對他最大的懲罰就是合上鋼琴蓋的孩子,在2000年時成為第一個獲得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的中國人。這項賽事是世界上最權威、級別最高的鋼琴比賽之一,此前冠軍的寶座已連續空缺15年。那一年,李雲迪18歲,古典樂評界評價這位史上最年輕的金獎得主“演奏高貴又極富詩意”。一時間,“鋼琴王子”“中國的肖邦”等美譽接踵而至。

  得獎的消息被媒體報道得鋪天蓋地。但緊接著,李雲迪卻沒有如很多人所料的那樣“趁熱打鐵”,開始職業演奏家的生涯,而是悄悄跑到了德國漢諾威,跟隨知名音樂家阿裡·瓦迪開始了長達7年的深造。

  住所,琴房。幾乎是兩點一線的生活讓“孤獨”成為這7年的主題詞。但李雲迪至今不后悔這樣的選擇,多年后回憶時依然倍感興奮:“每天一早起床,聽著莫扎特刷牙,等待與老師探討音樂,下課后練琴,聽唱片研究比對。沒有社交活動,100%專注於音樂。”

  獲獎,讓成為鋼琴家的夢想已觸手可及,那為什麼又要選擇將近7年的沉寂呢?“我覺得自己仍需要更深入扎實的學習,尤其是古典音樂更要沉澱,浮躁、淺薄和急功近利是一定要杜絕的。”李雲迪說。

  浮躁、淺薄、急功近利,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媒體也常常將中外古典藝術的曲高和寡與不甚流行,歸罪於這樣的社會環境﹔而今天,當李雲迪從以往高貴、冷艷的鋼琴王子形象,轉而成為“中國鋼琴夢”舞台上耀眼的“明星”時,這些詞又成為一些人質疑他的說辭。

  李雲迪卻自有主張。在古典音樂世界徜徉多年后,他開始更加看重“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責任,希望把鋼琴藝術帶進更多中小城市,讓更多人像他一樣領略和享受音樂的美妙。

  “你知道在國外和國內開音樂會,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嗎?”他問記者。

  “頭發的顏色!”他給出了出乎意料的回答。李雲迪說,國外的古典音樂受眾,年齡層普遍偏大,白發蒼蒼的觀眾不在少數﹔而在國內,走進劇場的更多是一頭秀發的年輕人。

  “古典音樂在歐洲長期擁有穩定的受眾群,但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老齡化。為什麼年輕人少?不是古典音樂的問題,而是時代變化了,跟不上步伐就會被淘汰。”眼見一些國際知名樂團倒閉,李雲迪更加意識到,作為古典音樂演奏者去創新地普及、親近大眾的意義。

  盡管每走一步就聽到許多不同的聲音,他卻不曾動搖“中國鋼琴夢”的信念。為了保持古典音樂的經典藝術內核,他在創新的同時也恪守著一些原則。

  “幾乎每一家川菜館的麻婆豆腐都做得不一樣,你怎麼確定哪一家是正宗?”作為重慶人,李雲迪顯然對這道名菜別有心得,“為了適應不同人的口味,麻婆豆腐可以有不同的特色,隻要能把握住對花椒的恰當應用,那就找到了讓這道菜正宗的‘核心要素’。”

  在他眼中,古典音樂也是同理,隻要核心元素不動搖,在形式上完全可以做更多的創新。

  在“中國鋼琴夢”音樂會現場,當不少人還在為這種“不走尋常路”的古典音樂會擔心和質疑時,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肖邦的夜曲已從李雲迪指尖流淌而出。長達數十分鐘的作品,細膩豐富的表演,從一個個側面,印証著這些看起來很“時尚”的演奏會的專業水准。

  “親切新穎的形式使古典樂欣賞變成一種驚喜,一種很多人願意嘗試的體驗,而專業的曲目選擇、嚴苛的音效追求,又能使音樂水准不打折扣。那麼多走進劇場的人,總會有一部分對古典音樂產生更濃厚的興趣,然后嘗試觀看更嚴肅的演出,甚至產生學琴的欲望,這不就是普及嗎?”這是李雲迪心中關於古典音樂推廣的“漏斗”理論。

  效果顯而易見。“中國鋼琴夢”的30余場巡演中,幾乎場場爆滿,有的還要加座、賣站票,李雲迪第一次感受到古典音樂家擁有這麼多熱情的粉絲﹔讓他感動的是,很多樂迷從外地趕來欣賞,為了不耽誤第二天搭早班機回去上課,干脆在機場過夜﹔更讓他意外的是,在不少二三線城市,那“一小撮”樂迷們還在劇場門口分發“賞樂指南”,溫馨地普及著“樂章間請勿鼓掌”等古典音樂的劇場禮儀。

  “培養觀眾,等待觀眾的成熟,總好過高高在上,曲高和寡。”李雲迪說。

  他至今依然記得巡演過程中的一幕。一個盲童在台上專注地投入演奏,技巧並不如很多健康人,但那美好純粹的音樂打動了許多人。李雲迪說:“音樂有種超常的能力,讓人相信自己能不斷找到幸福的東西。”而這種信念,正是李雲迪試圖傳遞給更多人的。

  兩個多小時的採訪還是很令人疲憊的,但當他坐在鋼琴前彈奏起貝多芬的《熱情》,又迅速恢復了神採。無論他的夢想是自己成為鋼琴大師,還是讓更多人和他一起享受音樂的美好,其實,那夢想都是關於音樂的純粹的夢。

  “我與大家分享的是關於鋼琴的共同夢想,有信念才會產生力量,有夢想才有自信。”李雲迪說。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