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留守兒童李佳興的“爸爸去哪兒”

2014年02月12日08:28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留守兒童李佳興的“爸爸去哪兒”

  2月2日,來北京團聚的李彥輝一家三口在志願者陪伴下,在心儀已久的鳥巢合影留念。實習生 楊雪攝

  在中國青年報官網“中青在線”的演播室裡,對著攝影鏡頭,45歲的李彥輝落下了眼淚。這位常年在新疆烏魯木齊一家煤礦上做水泵工的工人,身材精瘦,是甘肅隴南一個農村留守家庭的頂梁柱。

  讓他落淚的是11歲兒子李佳興剛才的一個吻。7年來,留守在隴南鄉村的兒子第一次親了父親的臉頰。

  而4天前,李佳興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看到李彥輝拖著行李箱走出“到達”口的一剎那,只是緩緩挪步到他身邊,一個距離他大約半米遠的地方。筆者拍下的照片裡,李佳興視線朝下,笑容?腆。

  這次團聚緣於中國青年報官方微博1月28日發布的一條信息:7年未和父親在春節團聚的11歲男孩李佳興,希望能和父親一起過一個團圓年。在一位熱心網友的幫助下,李佳興除夕終於見到了自己的父親。

  令人意外的是,這場遲到了7年的春節團聚,起初沒有擁抱,也沒有眼淚。在迎接父親到來的機場,李佳興只是低著頭,伸出右手想抓住父親行李箱的提手,卻被李彥輝搶在前面拎起了箱子。

  忘記了爸爸的模樣

  李彥輝不會忘記,外出打工第一次回到家抱起佳興時,他居然“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讓父子陌生的,是從甘肅隴南市成縣代?村到新疆烏魯木齊后峽將近2400公裡的距離。代?村,是李佳興和李彥輝的家鄉。后峽,是李彥輝在新疆的工作地點。

  李彥輝背井離鄉是在2006年。那時,李佳興才是一個剛滿3歲,穿著姐姐舊衣裳在院子裡觀察蝸牛的孩子。

  “我不知道爸爸是什麼時候走的,兩個月后,他打回來電話,我才知道爸爸在新疆。”回憶當年,11歲的李佳興平靜地說。

  當下,在“星二代”們追問“爸爸去哪兒”的同時,留守兒童李佳興也同樣會問“爸爸去哪兒”。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李彥輝去新疆的事情,成為這個家庭的一個“機密”。

  去新疆之前,李彥輝在成縣附近的煤礦上當包工頭,自己承包工程,但煤礦企業的效益一直不好,“當時一年隻能拿到四五千塊,雖然就在成縣,我連家都不敢回。”李彥輝說。

  直到2006年,企業效益一路下滑,李彥輝身上也欠下了2萬多元的債。

  而妻子在家務農,照顧家庭。家裡有一個70多歲的老人,還有5歲的女兒和3歲的佳興。這意味著,李彥輝每年四五千元的打工收入,要支撐起這個西北鄉村的五口之家。

  李彥輝不得不想想別的出路了。這時,曾和他一起去新疆打工的朋友告訴他,烏魯木齊一家國有煤礦在招人,每月工資2000多元。“我覺得我必須去新疆,否則這個家就完了。”

  對於此行,他也曾猶豫。一旦遠赴新疆,妻子馬海英就要面臨上有一老、下有二小的困境,而自己去做礦工,井下作業的危險更隨時會吞噬他的生命。

  李彥輝至今還記得離開家的那一天,是農歷十一月初二。李彥輝回到家中,隻有父親和佳興在。他簡單收拾了幾件衣物,兜裡揣了600元錢,就走了。

  臨走前,這個消息隻透露給了李彥輝的父親。李彥輝以為,靠在爺爺懷裡的佳興年齡還小、聽不懂話,卻沒想到身穿長襖、戴著棉帽子的他突然冒出來一句:“爸爸,新疆。”這嚇了李彥輝一跳。

  馬海英也告訴筆者,那天之后,佳興一直喊了一個月的“爸爸,新疆”、“爸爸,新疆”。“當時我並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我問佳興爺爺,他也閉口不提,我就以為丈夫還在成縣。”

  直到兩個月后,李彥輝因為身份証過期需要重新辦理,才打電話回家,馬海英和孩子們才知道,他原來去了新疆。

  得知真相后的馬海英又氣又急。“老人歲數那麼大,兩個孩子又那麼小,家裡亂七八糟,什麼都不管,就丟給我,我真是恨死他了。”說到這兒,這個身材結實的40歲農村女人,眼圈紅了。

  當時誰也沒想到,這一別,再見面已是兩年后。

  2009年,因為老人一直生病不見好轉,馬海英打電話叫李彥輝回了家。李佳興的爺爺年輕時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因此落下一身病根。

  於是,兩年多后,李彥輝第一次登上了回家的列車。

  列車還在軌道上行駛,窗外是飛速退后的大山。坐在嘈雜的車廂,李彥輝捧著兩年前從家裡偷偷帶走的照片,照片中的佳興剛學會坐的姿勢,“孩子還和過去一樣嗎?他有沒有長高?有沒有變胖?”

  想到妻子馬海英,李彥輝嘆了一口氣,“大不了狠狠罵我一頓。”

  20多個小時的火車終於到站。走在回村的土路上,李彥輝記得,當他的兩個孩子在院邊看到他時,姐姐拉著弟弟,直接從幾米遠的小路上跑了下來,扑到他懷裡。

  令他心疼的是,6歲的佳興看到他有點發愣,當李彥輝抱起佳興時,佳興竟“哇”地一聲哭開了。李彥輝曾推測,“也許是不記得我了,或許心裡有委屈吧。”

  答案讓李彥輝有點心酸。今年2月3日,在中青在線演播室,回憶起當年的那一幕時,李佳興說,“我不認得他是誰,我已經忘記爸爸長什麼樣子了。”

  聽到這個遲來的答案,李彥輝略微苦笑了一下,沒有說話。

  爸爸很“冷酷”

  在八達嶺長城上,李彥輝曾試圖拉起兒子的胳膊,卻被李佳興用手甩開了。同樣身為人父的志願者黃先生和佳興肩並肩走在前面,談笑自如,甚至,他的手時而還搭在佳興肩上。

  而李彥輝只是在五六米外不緊不慢地跟著,與他們保持著適當的距離。李彥輝用視線掃著佳興,卻不往前靠近一步。

  長期以來,李佳興和李彥輝之間的距離就像這樣,不近也不遠。但母親馬海英知道,“佳興心裡是最愛他的爸爸,盡管接觸很少。”

  原來,7年中,李彥輝隻回過3次家,平均每次有40天。這樣計算下來,7年2500多個日夜,李彥輝隻有5%的時間是和家人一起度過的。

  “爸爸每年不回家,都是因為我和姐姐上學的費用和零花錢。”李佳興不是不明白父親的辛苦。

  李佳興也向筆者坦言,“冷酷”是提起爸爸時,他唯一想到的詞語。“他總是罵我,我走路走得快了就罵。在家裡,作業寫完了看電視,他也罵我。”

  在僅僅4天的北京之行中,李佳興和父親即發生過一次矛盾。那是在中國科學技術館的科學樂園裡,李佳興想玩一個滑梯項目,但是上面標明適宜5-10歲的孩子。雖然李佳興還未滿11歲,但在農村觀念重的李彥輝眼裡,卻認為,“他那麼大了還玩這個,竄來竄去,太調皮了。”

  那天,李佳興被爸爸罵哭了。

  聽到李佳興的心裡話,作為父親,演播廳裡的李彥輝頭一次認識到自己很不合格。

  “我不知道佳興這些年生過什麼大病,也不知道佳興的身高、體重、鞋碼、口味,沒有給他開過一次家長會,不知道他學校裡的朋友都有誰,最喜歡的老師是誰。”說著,這個常年在危險黑暗環境下工作的男人哽咽了。他低下頭,用左手捂著臉,抽泣著。

  而這些問題,對於媽媽馬海英來講,都是脫口而出的答案。

  “佳興生過3次大病,最近一次是去年放暑假,孩子中暑很厲害,連續十多天一直發高燒、上吐下瀉,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馬海英對遠在烏魯木齊的丈夫,卻從沒有提起孩子生病的事情。

  “每一年家長會我都去。佳興最喜歡吃青菜,平時我們不種青菜,他就說,‘媽媽我們買點青菜吃吧。’他喜歡吃辣的。平時最喜歡看的是《十萬個為什麼》,看喜洋洋動畫片和孫悟空大鬧天宮。”對於佳興要好的同學和喜歡的老師,馬海英也是脫口而出,如數家珍。

  然而,在性格開朗的馬海英看來,李彥輝的“狠心”,在於把她一個人丟在家。有時,她熬不住了。

  一切因債而起。李彥輝走時欠下了兩萬元債務,討債的人經常來騷擾馬海英一家。李彥輝7年不曾回家過節,原因之一也是怕別人來討債。直到今年,馬海英咬緊牙關,才剛剛把最后一筆800元錢還了。

  有一次,鄰居前來討債,在門前挖了一道一尺多深和寬的溝。馬海英沒有說什麼,只是用土把它填了,沒想到鄰居卻對她大打出手。

  馬海英住進了醫院,“喉嚨裡一口痰,差點沒把我卡死。”

  那天晚上,李佳興急忙給李彥輝打電話,哭著說:“媽媽今晚不回來了。”

  在鎮上的醫院裡,望著白色的床單、透明的輸液管、冰冷的被褥,馬海英壓制不住地哭了。她明白丈夫的苦,也怨丈夫丟下自己,一個人面對這一切。“我覺得他很可憐,為了一家人,一個人在新疆。但也很可恨,把一家人丟給我。”

  如今,事隔多年,年屆四十的馬海英眼裡含著淚,平靜地說,“都到這個年齡了,畢竟是夫妻,不怨。”馬海英覺得,“隻要有這兩個小孩,就有我的今天,有我的明天。”

  零距離

  4天的朝夕相處后,當讓李佳興再次形容爸爸的時候,他撓撓頭,想不出合適的詞匯,但他覺得爸爸不“冷酷”了。

  這對於李佳興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從他3歲起,父親就在生命裡缺席。在家鄉的泥巴路上,跌倒了,也沒有父親厚實的手掌來扶起他。

  那時,年僅6歲的李佳興獨自走在鄉間的土路上,低著頭,疾步行走。這一年,他開始在隴南市成縣紙坊鎮中心小學讀一年級。每天從位於半山腰的代?村到鎮上的學校,要走1個小時的土路。“剛開始,不知道會揚起那麼多土,沒有戴帽子,走到學校,頭發都白了。”李佳興告訴筆者。

  下雨的時候更難走,全是深一腳、淺一腳的泥路。“鞋子一旦陷在泥坑裡,就咋拔也拔不出來。”這種情況下,身材瘦弱的李佳興隻能脫下鞋,用雙手去拔鞋子。

  而同一時間,李彥輝正在2400公裡以外的礦井下工作,煤灰不時落進鼻孔和眼睛裡。常年在外的李彥輝難以表達自己的情緒,隻說了“心酸”二字。

  今年1月31日,在北京長城上,李彥輝也明顯感覺到了佳興和自己的距離。

  但事情發生了轉機。下午在北京石景山游樂園的活動中,李佳興和李彥輝一起玩了歡樂搖搖圈,讓父子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歡樂搖搖圈是一個圓形大轉盤,連著座椅和扶手,人可以在裡面自由活動。游戲一旦開始,轉盤會不斷像地震一樣顛簸。伴隨江南Style歌曲節奏的加快,轉盤上的父子倆已經坐得東倒西歪。李彥輝一手抓著扶手,一手攬著兒子的腰側坐,用半個身子護住他,李佳興才勉強沒有被顛離座位。

  “佳興沒抓好,我也沒抓好,但我還要照顧他。”李彥輝說。

  從歡樂搖搖圈上面下來后,李佳興還是和志願者及他們的女兒走在前面,但偶爾會回過頭來瞟一眼李彥輝有沒有跟上。

  也就在這天晚上,李彥輝和兒子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一大步:回到住處后,李彥輝第一次教兒子怎麼洗澡。

  李佳興、李彥輝、馬海英后來不約而同告訴筆者,北京之行中,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這次洗澡。平常在家,都是馬海英給兒子洗澡,這回,馬海英提出讓李彥輝洗,希望增進父子間的感情。

  “第一次叫他,他不洗。第二次叫,他還不洗。”李彥輝猜測,孩子可能不好意思在久未謀面的父親面前洗澡,於是,李彥輝先洗完澡,再把孩子拉進浴室。

  剛開始,李佳興不太願意走進浴缸,李彥輝就幫他挨件把衣服脫下。李佳興有些?腆,一直讓父親出去,想要自己洗。

  李彥輝告訴兒子,洗澡應該先洗哪兒、后洗哪兒,又應該怎麼拽住毛巾去搓后背。他讓佳興轉過身,用毛巾給佳興搓著背,感嘆給孩子洗澡的時間“簡直像做夢一樣”。

  “我感覺爸爸對我好了一點,很開心。”李彥輝說,之前沒有人這麼教過李佳興洗澡,淋浴沖頭發上的泡沫時,李佳興還沒意識到要閉眼。

  李彥輝說,“這是第一次這麼親近地觸摸兒子。”

  水流嘩嘩地從噴頭流出,從李佳興頭頂淋下來。李彥輝接著教他如何擦肥皂,他抬起孩子的胳膊,李佳興也沒有甩開他的手。

  時間回溯到7年前,剛到烏魯木齊的李彥輝連續上了5個月的夜班,從凌晨到第二天8點,一直呆在井下,沒有飯吃,沒有水喝。

  后來,礦上組織他們去考水泵工的特種工作証,李彥輝就開始從事礦井水泵工的工作。李彥輝說,自己工作的地方在全礦的最底層。

  礦井下,煤灰經常會落在眼睛裡,李彥輝隻能用舌頭舔舔同樣沾滿煤灰的手指,勉強拿手擦一下。

  危險可能來自上下左右前后六面,隻要出現透水、瓦斯爆炸、冒頂等事故,他們是根本不可能逃出去的。“如果出了事,說白了,第一個死的就是我們。”李彥輝故作輕鬆地說。

  這些事,他從沒有和妻子、孩子們說過。

  讓馬海英和李彥輝都沒想到的是,洗澡之后,佳興開始主動和爸爸並肩坐在一起看電視。“佳興還主動給爸爸倒水,跟他說,‘爸爸,你喝水’。”馬海英笑著告訴筆者,以前在村裡,李佳興給爸爸端飯時,是什麼也不說的。

  右手接住李佳興遞來的水杯,李彥輝覺得孩子和自己親近了,心裡樂開了花。

  那天晚上,李佳興還說,玩完歡樂搖搖圈,他的胳膊有點兒疼,李彥輝又給佳興按摩了一會兒。

  后來在鳥巢(國家體育場)最高處拍下的照片裡,李佳興右手舉V的手勢,緊站在身后的李彥輝舉高右手,握住拳頭,馬海英雙手搭在孩子肩上,這是他們來北京拍的第一張都在歡笑的合影。

  “以后要來北京上大學”

  如果李佳興的故事沒有在微博上傳播,或許,他不會那麼快實現與父親在北京團聚的夢想。

  1月28日,中國青年報官方微博轉發了李佳興希望與父親團聚的夢想,迅即引起了眾多網友關注。

  緊接著,全聚德王府井店、東來順新東安店、肯德基雍和宮店看到中國青年報官方微博上李佳興的夢想后,主動與本報聯系,表示願意在李佳興來京期間,為他提供一頓新年團圓飯,並且贈送了李佳興新年禮物。

  2月1日中午13時前后,李佳興來到東來順新東安店,工作人員還特地為他准備了新年禮物:黃色的小書包、乒乓球拍等文體用具。 希望佳興好好學習,學業有成。

  “等到幾百年以后,這個包也和后母戊鼎一樣,是文物。”李佳興幽默地說。

  長城八達嶺景區、國家博物館、動物園、鳥巢(國家體育場)也安排專人為佳興講解。聽說自己來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運動場館時,李佳興興奮得歡呼。

  而讓他印象最深的,恐怕是鳥巢裡的冰雪嘉年華。偌大的場地上白茫茫一片。孩子們坐在輪胎圈上,從冰雪滑梯的高處滑下,風吹亂了他們的頭發,卻沒有吹散挂在他們臉上的笑容。

  在鳥巢的冰雪世界,李佳興和志願者們還有他們的孩子打雪仗,滿場跑,雪球滿天飛,最終,每個人的頭發上、衣服上都撒滿雪花。

  他剛開始不敢用雪球砸父親,慢慢看到別人砸了,就放開了。李彥輝也趁機“反擊”,父子二人在隆冬的冰雪世界中玩得不亦樂乎。

  但是,這場活動幕后的熱心網友一直是一個謎。

  直到2月3日,贊助李佳興與父親團圓的好心人終於現身,他是河北省秦皇島康姿百德高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李銀祥先生。

  李銀祥說,“我最初從中國青年報微博上看到李佳興一家的事,很受觸動,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一直是社會關心的問題。”

  在這之前,李銀祥和公司團隊曾兩次去貴州山區考察,捐贈了價值20萬元的圖書給貴州貞豐的教學點,“除了課本,當時那裡連1本字典都沒有。很多孩子連縣城都沒有去過。”

  “一本書,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李銀祥感慨。

  農村出身的李銀祥,曾經也生活得很辛苦。“那會兒,改革開放還沒有開始,經常吃不飽飯。一年大概隻能吃3次肉,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那時家裡很窮,祖祖輩輩在農村,后來我考出來,在北京上大學,從此,家庭就發生了變化。”可以說,李銀祥是通過努力走出農村的范例。

  李銀祥說,現在自己有了能力,應該去幫助更多農村的孩子走出來。“做公益活動,最有意義的是用在孩子們身上。孩子是一個家的未來,也是一個國家的未來。”

  而在李銀祥看來,幫助孩子最關鍵的是開闊思維和眼界。“大山裡的孩子最缺的是對外的見識和思維,不知道山的外邊是什麼。”

  他希望,這次來到北京,可以成為李佳興人生中的轉折點。他得知孩子很愛看書,開心地說,“以后叔叔再給你寄好多書。”他還與李佳興約定,以后考上大學,帶他去看海。

  中國青年報社總編輯張坤也為李佳興圓夢,送給他一架遙控飛機。中國青年報社還專門將網友們對李佳興的祝福和寄語制作成冊,送給他。李彥輝告訴兒子,“你要好好珍藏。”

  2月3日,活動落下帷幕,站在候車廳裡,望著前來送別的志願者,這個45歲的男人又流淚了。他曾說過,不管外邊生活得多麼辛苦,他從沒有哭過,而這已是4天來他第3次掉眼淚了。李彥輝想說什麼,又沒有說出口,最后隻說了一句:“真的謝謝你們!”

  16時55分,李佳興踏上了回家的火車,帶著他的新夢想:“我以后要來北京上大學。”楊雪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