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漂族”為尋夢背井離鄉:常會夢見家鄉的人和事

2014年02月03日08:37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漂族”為尋夢背井離鄉:常會夢見家鄉的人和事

  當千千萬萬家庭歡聚一堂過著溫馨春節時,在繁華都市的背后有這樣一群人:是躊躇滿志、肩挑重任的“漂一代”﹔是花白頭發、步履蹣跚的“老漂族”﹔抑或是忙於學業、追尋夢想的“學生漂”。他們自願或被迫離開熟悉的家鄉,“漂”至陌生的大城市,面臨著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習俗不同等種種問題,成為“漂族”。

  漂一代:“為了能在城市站穩腳跟”

  清晨7點,北京城東五環的一個小區內,熟睡中的鄭偉被鬧鐘吵醒。這是他工作以來,連續第三年留在北京過年。與往年不同,剛按揭貸款買到小公寓的他今年將父母從老家唐山接到了北京一起團聚,節日期間一直帶著父母轉悠各處景點。 “漂一代”們的存在,也使得年復一年的春運大潮中,增添了許多像鄭偉父母一樣逆流而動的老人,他們離開家鄉去遠方,卻與回鄉人一樣為了一個共同的心願——團圓。

  與鄭偉不同,2013年剛從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的趙明選擇了獨自一人“漂”在北京,“本想讓父母過來團聚,可來回旅途不方便,而且我是租的房子,他們來了也沒有地方住。”趙明在畢業時選擇了一家國產汽車企業做現場工程師,因為這兒“可以解決北京戶口”。對於“漂一代”背后的艱辛,在趙明看來都是為了能在這個城市站穩腳跟。

  老漂族:天倫之樂難掩異鄉孤獨

  上午10點多,在安徽省合肥市南郡明珠小區內,59歲的肖金枝已經在廚房開始忙活中飯了,臘肉、咸魚、香腸等豐足的年貨整齊碼放在餐板上,窗外鞭炮聲此起彼伏。為了照顧孫女,肖金枝和老伴從安慶潛山縣來到合肥市已有5年,這也是在異鄉過的第5個春節,對家鄉的思念越來越濃。

  在這裡,雖然兒孫繞膝讓老兩口不乏快樂,但習俗的差異、城市昂貴的物價、擁堵的交通卻讓他們難以適應。肖金枝無奈地說:“看見路上有人說安慶話,就想湊上去聊兩句,經常會夢見家鄉的人和事。”

  肖金枝的無奈並非獨例,“老漂族”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也忍受著漂泊異鄉的孤獨和遠離故土的保障無依,有的甚至和老伴長年分居兩地。

  來自淮北市固鎮縣的宋慶華有兒女一雙,2007年她遠赴北京為兒子照看孩子,將老伴留在家鄉照顧老母親,一晃就是5年多的分居生活。2012年,老伴接替了兒子家的“任務”,她又趕來女兒家照顧即將出生的孫子。

  宋慶華告訴記者:“我的幾個兄弟姐妹都在不同城市給子女照看孫輩。孩子在哪兒,哪兒就是我們這些老人的家啊。”

  學生漂:為奔向夢想遠離家鄉

  為了備考“雅思”,就讀於南開大學的郭茂琪沒有回安徽老家過年,而是在天津報了2月3日開課的輔導班。她告訴記者,之所以不回家,是因為復習時間太緊張,而且一回家就隻想玩兒,會影響復習。

  像郭茂琪這樣的留守大學生不在少數。老家在河南的張靜是上海某高校一名新聞傳播類專業的研二學生,利用寒假實習賺經驗是她春節“漂”在異鄉的原因。面對未知的明天,春節期間這群學生不得不“舍棄”家的溫暖,投入或備考或實習的忙碌假期中。在倫敦留學已半年的何軼君有著自己的想法,“社會的發展、父母的努力,才讓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有機會去往更遠的地方讀書,雖然這種遠離家鄉的‘漂流’有許多苦,但這樣的機會非常難得,不僅開闊了眼界,也增長了知識。”

  專家分析指出,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流動性加大,“漂族”群體的日益龐大已成為可預見的事實,在合理控制人口流動的同時,建議盡快搭建醫療保險、就業扶持這類社會保障平台,為承接人口轉移做好准備。城市管理者則應加強文化建設,提升包容能力,尤其是在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裡通過開展志願、公益活動幫助外來“漂族”盡快融入新環境以消除孤獨。據新華社

(來源:北京晨報)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