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地方的城市拆遷工作,一個進展困難、上訪不斷,另一個地方卻能在3個月內完成拆遷,無一上訪。原因何在?基層干部和群眾告訴記者,遇阻的拆遷沒開聽証會、公開走過場,“干部開會、群眾靠邊”,而另一個地方卻讓群眾參會、共同協商,群眾認可、干部明理。
怎樣解決無效會,如何落實群眾路線,這兩個地方的不同情況給人思考。
寧夏某縣——
為何會議開了無效?
2012年,寧夏某縣開展城市拆遷工作,大會小會沒少開,然而,拆遷過程中,卻在城郊結合部出現了一些農民抵觸拆遷等情況。
“我們並不是反對拆遷,城市拆遷也是為了推動經濟發展,但是拆遷過程卻沒有讓我們參與進來。沒有聽証,沒有市民參與的拆遷推進會,怎能讓百姓滿意?”一位拆遷戶如此表述。據了解,正是因為對於政策不了解,很多村民認為拆遷過程中存在不公平現象,一些農民甚至採用了上訪等形式表達抗議。
為了緩和群眾的情緒,縣裡增派了大量的人手來進行疏導和政策再宣傳,這不僅浪費了人力也浪費了大量的物力。
實際上,基層干部和群眾對這種做法也是怨聲載道。
“任務一到手上我們就頭大了,太累了。”因拆遷發生群體性事件的寧夏某縣一位農村基層干部坦言,“上面召集我們開會就直接宣布決定,要求我們積極配合做好群眾工作,做好維穩工作。上面的決定,在社區層面隻能堅決執行。但是,像這種拆遷,怎麼樣也要提前半年做好政策宣傳,做通思想工作,否則,短時間內工作壓力就全在基層干部身上了,但是我們硬著頭皮也得上。”
“我們就期望一個公平公正。但現實情況是,政府部門不公開會議結果,一些內部人士卻悄悄地給自己親戚朋友透底,結果紛紛蓋違章建筑套政府補償。到最后結果就是:越是配合政府拆遷的百姓越是吃虧,反而那些消息靈通的人得了實惠,你說這不是本末倒置?”一位拆遷戶憤憤不平。
“如果在推進過程中,讓老百姓參與到聽証與會議中來,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也就有效地避免了行政浪費。”一位媒體人士如此評價。
山東微山——
為何拆遷順順當當?
山東微山縣的拆遷卻實現了無一釘子戶、無一人上訪。這是為什麼呢?
開會取消主席台、請群眾坐主位、讓群眾表達意見,是微山縣的經驗。2012年,該縣為建設濱湖新城,除了向群眾討教拆遷方案外,還專門為幾萬名被拆遷群眾舉辦慰勉晚會。縣裡承諾把最好的地段留給群眾做安置房,僅3個月,微山縣就完成集中拆遷160萬平方米,無一個釘子戶、無一人上訪。
微山縣房屋征收辦公室主任王偉介紹說,他們在議定拆遷政策和拆遷方案時都是“敞門”開會,而參加會議的群眾代表知曉了、滿意了,再把政策傳到老百姓身邊。讓群眾給群眾做宣傳、做解釋,增加了政策的可信度和傳播效力,拆遷工作做起來自然就省了不少事。
在微山縣最近召開的一次主題實踐活動會議上,夏鎮街道鹿庄村村民夏琪被安排在第一排正中間的座位。當天,與會的50余名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普通群眾都坐在了會場中間的“主坐席”上。除了主持人和發言人,所有的縣級領導、機關干部分坐或分站在會場兩側及后側。
“這麼坐已經習慣了。” 這次會議上,坐在會場西側一個“小旮旯”的縣科技局局長胡勤貴說。
群眾的意見也能真正採納。韓庄鎮村民劉光濤去年6月應邀列席參加鎮黨委班子民主生活會,提出建議整修路況差但進城能省1公裡的青年路,一個月不到青年路就開工了。
專家觀點——
堅持群眾觀點才能順利
“干部開會、群眾靠邊”,身邊常見這類現象:與群眾利益有關的會,在各級領導干部中開了一圈又一圈,基層群眾卻自始至終沒能參與進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鄭振清老師認為,這種會議實際是一種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做派,討論出來的決策容易脫離群眾和基層。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郎友興說,與群眾有關的會一定要讓群眾參與,原因一是從行政管理角度看,頂層設計與政策制定不一定就完全切合基層實際,二是從傳播學角度而言,信息在傳播過程中肯定是層層變化,到了基層,意思出現偏差在所難免。
郎友興認為,“干部開會、群眾靠邊”反映出基層行政管理部門的執行者沒有真正將群眾放在心中。
郎友興說,要從根本上解決“無效會”問題,需要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將負責執行的行政部門與利益關涉群眾之間的權責及利益分屬具體化、明確化。而這種明確化要通過與群眾協商解決,干部要有群眾觀點,隻有這樣,開的會才更有效,對會議的執行才會堅定有力。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29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