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再提“去產能”

陳沙沙

2013年12月27日09:30    來源:□ 本刊記者 陳沙沙 民生周刊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再提“去產能”

  過往“去產能”的主要方式是淘汰落后產能,但該方式卻屢戰屢敗。“關鍵是要改變政府考核和官員激勵機制,徹底消滅GDP崇拜和政績飢渴症。”

  12月13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六項主要任務。外界普遍認為,在這幅“新改革元年”經濟藍圖中,調整產業結構將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去產能”也將是最值得市場關注的結構性機會。

  會議指出,中國經濟發展至今,總量和速度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內部結構的調整才是要害。一方面要淘汰落后產能,另一方面要實施創新驅動。

  如果“去產能”不能實現,產業結構調整也將窮途末路,中國經濟的頑疾無法治愈。然而,回顧十年來部分關於抑制過剩產能的紅頭文件不難看出,諸多行業可謂越調越“剩”。

  作為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年,2014年能否有效化解產能過剩、保持經濟穩步增長,不僅考驗著高層的決心,也考驗著地方政府的“均衡”智慧。

  發展“頑疾”

  “到2015年,鋼鐵才淘汰5千萬噸。煤炭最近發布的計劃,兩年之內淘汰3千萬噸,力度太小,非常令人失望。”12月初的中江國際論壇上,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鬆祚直言鋼鐵淘汰量過小,這已不是他第一次“炮轟”產能過剩。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到2012年底,國內煉鋼產能約9.76億噸。然而向鬆祚指出,根據某研究機構的調查數據,我國鋼鐵產能已突破12億噸。

  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原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曾預測,到“十二五”末,我國鋼材需求量將達到6.8億至7.12億噸,折合粗鋼需求量為7.16億至7.50億噸。

  “從現狀來看,鋼鐵企業的擴張沖動還在持續,2013年已開工項目510個。如果上述在建、設計、規劃項目全部投產,我國煉鋼能力將達到10.2億噸,產能過剩問題堪憂。” 徐匡迪說。

  據《民生周刊》記者了解,業內人士關於鋼鐵真實產能的說法不一,但對產能過剩的嚴峻形勢早已達成共識。

  今年10月初,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到,到2012年底,我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僅為72%。而由於計算產能利用率時選擇產能基數的不同,財政部網站發布的《2013年上半年產業經濟運行分析及建議》顯示,“鋼鐵產能利用率下降到67%左右”。

  按照業內說法,75%至80%之間的產能利用率為輕度產能過剩,70%至75%之間為中度產能過剩,而低於70%即為嚴重的產能過剩。

  更令人堪憂的是,鋼鐵行業只是產能過剩的冰山一角,當前產能過剩絕非單一經濟周期現象。從傳統的鋼鐵、水泥等基建行業,到光伏等新興高科技產業,我國的產能過剩是普遍的、全方位的。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底,我國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3.7%、71.9%、73.1%和75%,明顯低於國際通常水平。

  “這個行業很早以前就應該大量兼並重組了。”在經歷光伏產業“過山車式”的大起大落后,業內有“東邪”之稱的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如是說。他估測,去年中國光伏行業理論產能是40吉瓦,但銷售量隻有20吉瓦左右,即產能過剩了一倍。

  “我國有17個行業產能過剩,基本上都處於通縮的態勢。”向鬆祚指出,伴隨著行業產能過剩,企業的經營狀況非常嚴峻。高產能、高負債、低利潤(甚至大幅虧損)、低資金運用效率和低資金周轉速度,成為許多企業共同面臨的危機。

  “現在產能過剩的行業都不賺錢,這非常可怕。”向鬆祚進一步介紹,工業增加值數據顯示生產力的增速放緩,整體投資效率下降。“目前,鋼鐵行業整體負債3.3萬億元,其中銀行貸款1.4萬億,僅利息就得好幾千億。實際上,鋼鐵行業根本還不起,所以非常困難。”

  在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看來,這種狀況持續發展下去,勢必會加劇市場惡性競爭,造成行業虧損面擴大、企業職工失業、銀行不良資產增加、能源資源瓶頸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直接危及產業健康發展,甚至影響到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大局。

  誰是隱性推手

  “非常奇怪的是,雖然整個鋼鐵行業面臨高負債、產能嚴重過剩和幾乎全行業虧損的嚴峻局面,行業卻仍然繼續擴張。”向鬆祚說。2013年上半年,僅鋼鐵行業就完成投資3035億元,增長4.26%。

  多位專家表示,產能過剩,其體制性原因是政府主導型增長模式,亦生動地詮釋了各地政府單純追求GDP增長的典型模式。

  “在政府引導不斷加強的過程中,它從需求方傳來的信息就是要不斷加大生產,導致鋼鐵、水泥這些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國盛証券金融証券研究所所長周明劍認為,政府干預投資和經濟增長的能力過強,及地方間形成的惡性投資競爭,使產能擴張難以抑制。

  以鋼鐵行業為例,是何原因導致我國鋼鐵產能由2003年的近3億噸擴大到2012年末的近10億噸?

  鋼鐵產業鏈可縱向延伸到礦山、制品加工等多個環節,相關產業橫跨冶煉、能源、裝備、物流等眾多領域,且對企業所在地區的房地產等也有重要影響。

  “可謂‘一榮俱榮’,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值可見一斑。”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鋼鐵研究院院長周家琮曾如此評價鋼鐵產業的重要性。

  原山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鄒仲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鋼鐵企業是地方政府稅收和GDP考核的貢獻大戶,甚至一些還沒拿到國家相關部門“准生証”的項目,在地方政府的保護下也能迅速開建。

  他舉例說,一個以蔬菜基地聞名的縣建了個鋼鐵廠。“一個100萬噸的鋼鐵廠,最高時年納稅3—5億元,一個縣一年能有幾億的財政收入?”

  就這樣,對GDP和政績的“飢渴”,使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變得五花八門,且竭盡心力。其中常見的,是讓開發區扮演急先鋒的角色,地方政府再以土地優惠、稅費減免和投資補貼等政策刺激各路資本涌入鋼鐵業﹔亦或是政府直接利用職權,成為企業擴能的推手。

  周家琮提到,在發改委宣布不再審批新的鋼鐵項目后,未批先建的西南某鋼鐵擴能工程卻經省領導親自赴京斡旋,拿到了通行証。其后,該領導親臨視察項目建設,工地亦扯出標語“再大的困難也要上,最好的辦法就是干”。而標語內容,正是出自該領導語錄。

  “又如,安徽六安市所轄霍邱縣,縣裡本來財政窘迫,為鼓勵某私企在當地投資鋼鐵項目,不惜違規決定地方財政補貼其數億元。” 周家琮說。

  此外,2009 年和2010 年的“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也對形成目前的產能過剩現狀難辭其咎。

  在“四萬億”投資帶領下,企業盈利狀況改善,固定資產投資熱情攀升。2011—2012 年是行業前期投資產能釋放的高峰時期,然而這時隨著經濟總需求的逐季下行,產能過剩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前鋼鐵協會會長吳溪淳曾直言:“沒有四萬億投資,就沒有今天鋼鐵產能的嚴重過剩。”

  高層開出新“藥方”

  事實上,“產能過剩”四個字並非新詞,從每年工信部一再發布的產能過剩預警可見一斑。然而多年來,“去產能”始終“雷聲大,雨點小”。

  以鋼鐵為例,早在2005年,國家發改委就提出《鋼鐵工業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加快結構調整的通知》。如嚴格按照該通知,“十一五”期間,我國鋼鐵產能將控制在4億噸左右,擬淘汰1億噸落后煉鐵生產能力、5500萬噸落后煉鋼能力。

  然而,在隨后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我國鋼鐵產能迅速超過4億噸規模。此后,每年關於抑制鋼鐵行業產能的“紅頭文件”如約而至……

  2011年,工信部制定“十二五”期間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其中淘汰煉鐵落后產能4800萬噸、煉鋼4800萬噸。

  今年10月15日,國務院出台《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作為產能過剩重災區,鋼鐵行業未來5年擬壓縮總量8000萬噸以上。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表明,過往“去產能”的主要方式是淘汰落后產能,但該方式卻屢戰屢敗,並未觸及產能過剩的根源。

  如何改變去產能的困境,向鬆祚認為:“關鍵是要改變政府考核和官員激勵機制,徹底消滅GDP崇拜和政績飢渴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則認為:“根本化解辦法是靠市場機制,使市場優勝劣汰的作用能夠發揮出來。”

  而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強調了產業結構調整要雙管齊下,一方面要淘汰落后產能,另一方面要實施創新驅動。“化解產能過剩的根本出路是創新”,這一提法,被很多專家和業內人士解讀為為落后產能行業的轉型指出方向。

  對此,東方証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認為,化解產能過剩與實施創新驅動同步,將化解產能過剩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但有別於朱?基時代的快速集中去產能。本輪過剩產能的去化,或主要通過市場化手段與政府作用的結合。

  “未來的經濟增長,不再依靠投資和出口,也不再依賴大量的生產要素投入,而必須依靠企業的技術創新。較當前的時代來說,存在很大的創新空間。”周明劍強調。

分享到:
(責編:唐芊爾(實習生)、段欣毅)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