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石家庄市社會福利院門前設立的第一代“嬰兒安全島”供圖/CFP
第二代“嬰兒安全島”面積增加到2.5平方米
嬰兒床、保溫箱以及上方的紅外探測儀
奶瓶、報警器以及值班夜巡的手電
本月初,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公開表示:“設立棄嬰島,正是基於生命至上、兒童權益優先的原則,與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立法精神是一致的,與刑法打擊棄嬰犯罪也是並行不悖的。”
在政府傳遞“棄嬰生命為先”態度的同時,由石家庄市社會福利院設立的“嬰兒安全島”已經運行了兩年半。目前,南京、西安、深圳都已經或開始或計劃試點“棄嬰島”。
設立“棄嬰島”是不是變相鼓勵遺棄行為?民政部的支持已經使爭議逐漸消除。然而,北京青年報記者日前探訪石家庄市社會福利院,發現圍繞著“棄嬰島”還在產生新的現象或討論。
比如,“島”內的嬰兒安安穩穩,而“島”外的遺棄者們普遍戰戰兢兢,被迫常年與人們玩著“貓鼠游戲”。再有,棄嬰被福利院接收后,由於殘障原因而難以被家庭收養,如何為這些孩子找到最佳歸宿、有無可能在制度上避免遺棄行為,成了下一個被討論的話題。
又一次警報響起
12月18日晚7點半,值班人老孔正在拎起暖瓶准備給自己倒一杯熱水。這時,桌上的無線報警器響了。嘀嘀嘀……
這個讓老孔心慌的聲響一般都發生在半夜或凌晨,這麼早就出現,讓他沒有意料到。值班人放下暖瓶,箭步向門口走去,隔著值班室的弧形大玻璃向外張望:兩個男人的背影——一個年輕一個上點年歲——正極其慌張地向外跑去。看著這兩個慌張的背影,老孔嗤然一笑。“你們就是不跑,我還能去追你嗎。”一會兒的工夫,兩個男人上了一輛汽車,飛速開走了。
慌張逃去的背影,這倒是老孔所熟悉的。事實上,他到石家庄市社會福利院的值班室任職以來,所見過的遺棄孩子的家長,全是背影,沒有一個能得見正臉兒。
他顧不上那些家長,因為他們留下的棄嬰,將在隨后的一兩個小時內成為值班人和福利院忙碌的重心。有很多孩子在被遺棄前都是剛剛經過搶救,生命氣息本就微弱,入冬時節的寒冷又對他們形成了威脅。從被遺棄到由福利機構接收,為了避免棄嬰在這段時間受到二次傷害,石家庄市社會福利院2011年在門外建起了一個棄嬰接收站,以及相應的一套安置、警報系統。棄嬰家人推開門進入這個收容站后,系統延時發出警報,觸響了值班室裡面的報警器,值班人才能第一時間接手棄嬰,從而進入將其收入社會福利機構的流程。
作為值班室的看門人,及時聽取警報並接受棄嬰,成了遠比看大門更重要的一項工作。老孔曾經一夜之間經手處理過四名棄嬰,幾乎都合不上眼,滿耳充斥著警報聲和孩子的啼哭聲。隨棄嬰放置的,有不少都附上一張紙條,上面寫些“沒有能力救治,請求給予幫助”的內容。沒人留下更多東西,比如聯系方式。
此刻,老孔快步走出值班室,推開了福利院大門外幾步之遙、一個叫做“嬰兒安全島”的小屋舍的門。此時那輛汽車已駛入了福利院旁邊的“福利巷”,即將拐上東側的“時光街”而后遠去,他們身后,被留在“安全島”裡的那個嬰孩,被遺棄的時光也從此開始。
“島”上提供的安全
“嬰兒安全島”是一個紅頂白牆的小屋子,它內部2.5平方米的范圍內,放置著一張嬰兒床、一個嬰兒保溫箱和一個延時報警器。保溫箱能夠提供適宜的溫度、濕度和氧氣,保障棄嬰的生命。但此時的這名嬰孩,和老孔見過的其他大部分棄嬰一樣,只是被擺放在了那張小床上。據他說,這些家長顧不上放進那個需要手動操作的保溫箱,而是把孩子往旁邊的小床上一放就慌張離開了。
老孔把這個包裹在小被子中的嬰兒從床上抱起來,一掂量,就是“兩三斤”的分量。“像是個早產兒啊。”他說。隨后他又發現,這個女嬰的手背上、頭上都有針眼,看樣子是在醫院接受過搶救治療。他趕忙把孩子抱進了值班室,然后首先給橋西區的西裡派出所打電話報警——接收棄嬰的流程,首先要由公安機關出具棄嬰的身份証明,再給福利院的“兒童樓”致電,請他們派專業護理員來照看嬰兒。
兩名民警很快從相距一公裡的西裡派出所趕來。登記做証明的間歇,24歲的民警小楊抱著女嬰,臉上滿是愛憐之情。“這麼好看的小孩兒,怎麼說扔就給扔了。”他說。老孔見識得則要更多些:相貌討喜的、衣不蔽體的、滿頭針眼的……有一次,他竟然在嬰兒床上發現一個三歲大的棄“嬰”,當時昏睡著怎麼叫也叫不醒。抱到值班室的一個小時后,這男孩才悠悠醒轉,睜開眼便大哭,卻不說話。在場的護理員都議論:睡得這麼死,看樣子像是家人給吃了安眠藥,趁著睡迷糊了扔在這兒的。據老孔觀察,這個孩子“長得挺漂亮”,但腿腳向外側翻轉,流涎不斷,是腦癱的症狀。
最讓他揪心的是:這個已經三歲大的孩子嘴上不會說,但心裡應該什麼都明白。
小楊對這些棄嬰的父母表示不滿,但老孔反而勸他說:還沒做父母你不明白,但凡有辦法,誰願意扔了自己親生骨肉呢。一番手續辦妥后,兩斤重的女嬰被護理員抱回兒童樓去了。石家庄市社會福利院設有孤殘護理中心、康復中心,具備醫療條件,除重症患兒外都在院內收治。
至此,這個瘦小的女嬰有了一個新的居所,成了這座福利院中300余名孩子中的一員。
“鼓勵”棄嬰行為?
但關於門外這個“安全島”的討論還在繼續。
一般來說,遺棄行為都發生在半夜或凌晨,盡可能避免被人發現。而此次警報在傍晚就響了,“估計是,關於‘安全島’的報道一出去,好多人來扔孩子時膽兒也大點了。”有人這樣說。
2011年6月,這個“安全島”落成投入使用,成了國內首個棄嬰接收救助設施。但一種質疑聲音始終盤旋在這個小小的屋舍之上:設立棄嬰投放站,是不是等於變相持默許態度、在客觀上鼓勵了遺棄的行為?
石家庄市社會福利院院長韓金紅在兩年半前引入“安全島”,她有自己的考慮。“以往多年工作中,我們發現由於沒有專門的棄嬰放置場所,棄嬰經常被遺棄在外面,幼小的生命受到惡劣環境及動物侵襲的影響,導致得不到救助而死亡。”韓金紅說,“既然棄嬰現象不可避免,那麼及時施以救助就是我們的責任。”
福利院業務科的工作人員范利志也一直認同院長的理念:我們改變不了社會的棄嬰行為,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嬰兒被遺棄的后果。“有人說這是‘鼓勵’棄嬰,我認為這是不存在的,”范利志說,“父母遺棄孩子總會因為種種難以克服的現實原因,不會因為有了個‘安全島’,這部分人就有所增加。”
福利院提供的數據也支持了這一說法:設立棄嬰島的第一年,石家庄福利院所有途徑共接收嬰兒75個,低於2010年同時段的83個和2009年同時段的105個。
截至2013年11月底,工作人員一共從這個“嬰兒安全島”裡抱出了181個棄嬰。“據我們統計,以往遺棄在院門口及附近的嬰兒入院后,存活下來的約為三分之一。而棄嬰進入安全島后,死亡率明顯降低。”韓金紅說,“經入院體檢發現,棄嬰外傷、發高燒以及患肺炎的數量銳減。這說明嬰兒安全島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來到福利院工作的第一年(2010),范利志在院門外清理雜草時曾被一個紙箱一絆,低頭看時,發現了裡面一名已經夭亡的男嬰﹔就在幾個月后,“嬰兒安全島”建成投入使用。而那次見到死嬰,也成了范利志人生裡唯一一次面對面見証死亡。此后再沒有過。
棄嬰者的“貓鼠游戲”
在更多人的見聞經驗中,棄嬰者也並沒有“受到鼓勵”。相反,這些父母和家人在遺棄嬰兒的過程中無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暗處”被迫和人們玩著“貓鼠游戲”。
“他們一方面知道自己違法,一方面又心裡有愧,所以從來都不敢見人的。”老孔說。雖然國家民政部不僅對“嬰兒安全島”予以支持,而且還正在將該院的經驗推廣至全國各地,但家長們還是生怕被人看到自己的違法行為——《刑法》規定,家屬負有撫養義務而拒絕撫養的行為,將承擔法律責任。
更多地見証棄嬰者窘態的,是負責附近兩條街的環衛工人。54歲的鄭玉田和51歲的劉金榮負責福利巷和福凱路的清掃工作已一年多了,其間他們曾多次在這兩條街上見到家人遺棄孩子。就在最近的14日和15日,他們就先后見到過兩起遺棄行為。“提包”和“紙箱子”,在他們眼裡都成了敏感詞。
“這些人知道該把孩子放在福利院附近,好讓人看到后抱進去,但又不敢靠近放到那個安全島裡,生怕那裡有人准備著逮他們。”劉金榮說。於是,這種矛盾的心態首先落在了兩位環衛工人身上:家長們普遍選擇凌晨4點左右來遺棄孩子,而這時也正是環衛工人開始上班工作的時間。
9月份的一天凌晨4點40分左右,劉金榮掃地時發現,空曠的街道上來了一個男人,若即若離地在她附近轉悠。“我往東邊掃邊走,他也跟著我往東來﹔等我再掃回西邊,他又退回去。”劉金榮心裡有點打鼓,還囑咐鄭玉田把電動車推進他們的宿舍裡,防著對方偷竊。鄭玉田后來大著膽子喊一聲:“干什麼的!”結果那男人放下個手提包撒腿就跑。兩人上去一看,提包裡放著一個孩子、一袋奶粉和20元錢。
“他們就是想借我們的手把孩子送進福利院,但又怕被我們見到認出來。”鄭玉田說。這一年多以來,兩名環衛工人成了“拾遺者”,每次都是他們首先打110報警。“有的孩子真挺漂亮。要不是及時發現就得凍死。”他們說。
同樣被遺棄者弄得哭笑不得的還有老孔。他時常看到陌生人白天在福利院門口轉悠“踩點兒”,當天晚上則一定有棄嬰警報響,這都被他總結成規律了。還有一天早7點,老孔即將准備下晚班,就是出門打早飯的幾分鐘工夫,回來后發現“安全島”裡就被放進了孩子——兩個!一個放在小床上,另一個干脆在地板上。“我都不知道他們在哪兒盯著我,看我一離開就趕緊進來把孩子扔下。”老孔說。
石家庄社會福利院在設立“嬰兒安全島”之初曾考慮過安裝監控攝像頭,但為了消除遺棄者對承擔法律責任和道德譴責的顧慮,最終否決了這個方案,而且採用延時報警器,一切都為了棄嬰能被安全妥當地接收。不過對於遺棄者們忌憚的心態,福利院工作人員們表示,這的確是目前無法解決的矛盾。
“安全”之后何處去?
12月18日下午3點,石家庄社會福利院來了一名訪客。一名來自北京順義的李女士計劃前來領養一名孩子,作為個體戶從事電子商務的她,目前有精力和財力來彌補自己沒有孩子的遺憾。對於為什麼不在北京就近向福利院尋求幫助,李女士的回答是“在北京排不上隊”。
所以,當日李女士特意坐了一個多小時的高鐵來石家庄咨詢此事,但在聽到業務科工作人員介紹“300多個孩子裡沒有一個健康的”之后,她打消了領養的念頭,趕火車回京了。“我就是想要一個健康的孩子,畢竟照看一個有疾患或殘障的孩子,投入太大了,我有點負擔不起。”李女士說,她想像她的朋友們那樣,領養到一個健康漂亮的孩子。至於為什麼那些朋友能有機會“搶到”健康孩子,李女士表示“人家都有關系”。她透露,哪個福利院收到了健康完好的孩子,首先就輸送給提前建立好“關系”的人家了。李女士的朋友圈裡,包括不止一位知名演藝界人士。
業務科的范利志搖搖頭,看著李女士走了。“這段時間關於‘安全島’的報道影響力出去以后,好多人來我們這兒想領養,還有的從內蒙古特意趕過來。”范利志說,“但他們一聽說我們這兒沒健康孩子,都調頭就走。他們說,‘不是聽說你們這兒有安全島嗎?孩子們不都應該是健康的嗎?’”
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華俊表示:不管福利院的條件有多優越,家庭,始終是孤殘兒童的最好歸宿。但健康的孩子首先被“挑”走,剩下的殘障兒童怎麼辦?
月初,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表示,在對困境兒童實行分類救助保護制度的基礎上,民政部將積極爭取將事實上無人照顧的兒童納入國家保障范圍,同時積極探索推進兒童保護制度。“民政部將探索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試點,將現有的家庭保護、學校保護、司法保護、社會保護等各方面政策法規進行整合,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兒童保護網絡。”
值班室裡,老孔合上報紙,提出了自己更具體的想法:國家何不對患有先天性疾患或殘障兒童的家庭予以補貼,讓他們有財力能夠治療、養活自己的孩子?這樣一來是不是多少避免了遺棄行為?孩子還是留在家裡好啊。
這個有些忙亂的晚上的最后,他開始歸置東西:報警器、手電、鑰匙,還有一個已經冰冷的、供棄嬰們在值班室的這段間隙裡噙著,以給予他們短暫慰藉的小奶瓶。他但願今夜這些東西不要再被用到。
本版文並攝/本報記者薛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