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這一天,阿裡巴巴集團旗下電商網站天貓和淘寶總成交額350.19億元,相當於9月中國社會零售總額的一半。組成這350億元成交額的已經不再只是化妝品、服裝等傳統網絡銷售產品,汽車、理財金融產品等交易額較高的商品逐漸成為電商新寵,而且一些實體的百貨商店也借助電商的平台高調營銷,形成了傳統與電商的競合。再有,圍繞電子商務平台的發展,物流業呈現追趕勢頭。
“雙十一”是阿裡巴巴集團在2009年開始的一項網上商店促銷活動,參加活動的商家以五折甚至更低的折扣吸引消費者。這一天日期恰逢四個“1”,所以有人戲稱為光棍節促銷。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說,從5年前第一個“雙十一”1億元的交易額,到今天的350億元,表面上是交易數字的井噴,背后卻是消費習慣、營銷模式、經濟增長模式等商業生態鏈中多維的變化。
有記者曾經問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雙十一”未來會不會成為絕唱?馬雲的答復是,“不會成為絕唱,阿裡不做,也有人做下去。‘雙十一’已經不是淘寶的節日,已經成為年輕人的節日,更是中國人的節日”。胡延平也認為,“雙十一”看似是阿裡巴巴的盛宴,但本質上是以中國互聯網經濟、物流產業井噴式發展為基礎的。沒有這個基礎,“雙十一”隻會是空中樓閣。
“雙十一”,傳統商場迎合還是抵制
“到2020年,如果王健林贏的話,那就是我們整個社會輸了,是我們這代年輕人輸了”。這是“雙十一”當天,馬雲放出的豪言。他曾經跟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打賭稱,2020年,網上銷售要超過實體商業。
馬雲解釋說,如果2020年房地產業依舊佔領中國經濟主流,說明我們的轉型升級沒有做好,說明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不如他們上一代人,所以我們必須贏,我相信這一代年輕人一定會做得更好。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發現,商場裡服務員比顧客多。企業家很聰明,他們知道未來趨勢是什麼”。馬雲說。另一個事實是,彭博社的數據稱,中國去年網上零售額增長率從上一年的4.3%提高到6.3%,而市場份額居前100名的實體店增長率從11.2%下降到9%。
傳統實體商業如何跟互聯網商業競爭、融合?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雙十一”,銀泰商業集團旗下35個實體店參與了“雙十一”購物節,在主要門店設置天貓銀泰店商品專區,用於線下體驗線上購物,掃碼加入天貓購物車,可在天貓完成交易。天貓銀泰百貨精品旗艦店,開場25分鐘,就以700多萬元的成破去年全天的記錄,穩居當天天貓箱包類銷售排行第一。
北京朝陽大悅城表態願意做“雙十一”的“試衣間”,自11月1日起至11月11日,全場商戶將對消費者公開貨品編號,消費者可以隨意抄寫,並到網上下單。
也有的傳統商家並不買賬。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等19個知名家居賣場聯合封殺“雙十一”。 這些賣場給商戶的下發通知稱,“廠家和商戶在線上開展低價促銷時,要向賣場等主要合作伙伴進行通報並將賣場的價格調至與線上一致﹔未經賣場允許,不許利用賣場的商標商號進行宣傳,不許通過電商移動POS將賣場的業務轉至他處進行交易。”
“雙十一”當天,阿裡巴巴特意請了許多傳統商業老板現場觀摩,一位從事保險行業的老板稱,利用互聯網銷售不可阻擋,但傳統線下是命根子,怎樣在保命的同時把握未來是傳統商業的難題。
一位投資人表示,從現在開始,傳統商業經濟領域的老板們會更頻繁召開和參加與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有關的會議。胡延平認為,互聯網和傳統經濟有融合,也有激烈的交鋒、殘酷的淘汰,死亡和新生。
快速增長的市場中,每一個電商都有機會
普華永道9月預測,電子商務將幫助中國最早在2015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場。據預測,中國網購規模到2015年可能達到5400億美元,而屆時美國的規模為3450億美元。自2009年以后,中國網購市場規模每年增長70%,而美國僅為13%。
在過去4年的“雙十一”裡,阿裡巴巴佔據了電商銷售的絕大部分份額。2013年,陸續崛起的京東、易迅網和蘇寧易購等,在“雙十一”對阿裡成圍獵之勢。
電商分析師李成東稱,蘇寧、京東和易迅網開始借助自身的規模採購優勢,自建的物流服務體系,提前截流了天貓的家電、3C和通訊品類的用戶需求。“一超多強”的時代已經來臨。
從11月1日開始易迅網等眾多電商便先於天貓展開了降價促銷活動,購物搜索網站幫5買發布《2013年雙十一電商價格不完全報告》顯示,在監測的商品數量范圍內,亞馬遜降價商品數量佔降價商品總數最高,達到19.59%,天貓商城、京東商城緊隨其后分別為18.68%和17.49%,一號店最少,僅佔6.03%。11日凌晨,天貓商城流量增加了821.53%。京東商城同時間段訪問量增加了224.66%。
在快速增長的市場中,每一個電商都有機會。京東商城從11月1日到10日銷售額為100億元,雖然跟天貓尚有差距,但足以比肩兩年前的阿裡巴巴。
今年汽車電商網站也來湊熱鬧,汽車之家網站在“雙十一”當天,一共訂購17776台車,訂購總金額26.43億元。盡管最終的下單量可能很少,但汽車的銷售模式已經悄然發生變化。
對於阿裡巴巴,越來越多的企業敢於說不。馬雲仍然非常自信,“如果想要打敗阿裡巴巴,企業一開始就可能輸了。如果說有人能一兩年內把阿裡推翻,難度非常大。”馬雲還叮囑后進企業,“去做天貓和淘寶沒有做好的事情。”
“如果我們不能變革自己,那就讓市場來變革我們”。馬雲說。
“雙十一”快遞業“趕考”
11月11日7點25分,家住北京朝陽區睡眼惺忪的呂女士聽到快遞的敲門聲,她剛剛在凌晨12點30分搶購的手機竟然在7個小時后送達自家門口。這並不是最快送達的快遞,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童文紅說,他們監測到的,“雙十一”物流的包裹第一單在當日凌晨1:40分在南昌被買家簽收,小家電凌晨5:42成都第一單被簽收。11月11日8:00,已經有超過8000個消費者收到自己剛剛付款的商品。
11月12日、13日,兩天時間,很多在“雙十一”當天下單的買家已經收到快遞,有的收貨速度甚至比平時還要快。
來自菜鳥網絡的數據顯示,今年天貓“雙十一”共產生快遞包裹1.52億件,平均每分鐘產生10萬個包裹,而去年,這一數字則是7800萬左右,今年“雙十一”前13個小時產生的包裹量已經趕超去年包裹總和。
“雙十一”最大的考驗就是物流跟不跟得上,2012年“雙十一”包裹在快遞公司“爆倉”的場景還歷歷在目,許多快遞公司倉庫貨物堆積如山,有些消費者甚至一個月之后才能收到快遞。
快遞業在這一年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快遞業的迅猛發展正在逐漸適應“雙十一”的巨大包裹量的沖擊。“每年‘雙十一’其實是對整個中國物流快遞業的大考。”菜鳥網絡CEO沈國軍說,參加“雙十一”物流大會戰的總共有十幾家快遞、物流公司,差不多集合了中國現有快遞物流能力的90%以上,“雙十一”的戰果,是檢驗中國快遞業重要指標。
事實証明,快遞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國家郵政局發布監測信息稱,今年“雙十一”全天共產生訂單快遞物流量約1.8億件,預計電商企業全天交易總額超過400億元。全天各快遞企業共處理6000多萬件快件,是去年“雙十一”最高峰3500萬件的1.7倍,達到今年快遞日均處理量的兩倍以上。
除了人員和車輛方面的投入,技術方面的進步也是快遞業提速的原因。在快遞業,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廣泛應用。阿裡巴巴集團和銀泰、順豐等物流公司新組建的菜鳥網絡發揮了巨大作用。
菜鳥網絡人士稱,目前該公司大量人員已經前置在各大物流快遞公司現場辦公,及時協調各種業務對接問題。而快遞公司方面表示,基於菜鳥網絡前期的數據預測和指導,他們已經提前准備了充足運力和線路規劃,才能保証貨物快速地送到消費者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