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教授張佔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剛剛落下帷幕,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並對我國下一階段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重大部署。這次全會將開啟我國改革開放的新紀元,我們必須強勢突圍當前的改革困境,堅持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三十五載改革風雨歷程
改革開放是國家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是改變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關鍵抉擇。自1978年以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始終堅持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積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創造和釋放了巨大的改革紅利。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的體制改革是從計劃經濟體制最為薄弱的環節——農村開始的,這一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改革啟動階段”、“改革全面展開階段、“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攻堅階段”等四個階段。
在改革啟動階段,安徽小崗村率先開啟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序幕,並突破了農村長期實行統一經營、統一分配的生產經營體制,推行了“包干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改革有力地動搖和瓦解了人民公社體制的基礎,使得農業經營方式實現了由集體經營向家庭承包經營的根本性轉變,農民得到極大好處,糧食產量迅速增長。從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到鄧小平南方談話前夕,這是我國改革的全面展開階段,這一階段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逐步從農村轉向城市。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第一次正式將“商品經濟”寫進黨的文件,並將“增強企業活力”作為改革的中心環節。上個世紀八十年末進行的價格改革,通過“雙軌制”逐步引入市場機制,從根本上打破了由計劃配置資源的單一途徑,為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增強企業的自主活力奠定了基礎。
從1992年春到2003年10月,是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階段。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中共十四大的召開,第一次明確地提出我國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將國有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並將“改革現有商品流通體系,發展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技術市場和信息市場等”作為改革的重要著力點,為我國的市場化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攻堅階段。這一階段經濟改革的主要特點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市場化改革導向,各項改革及配套改革縱向全面推進。
開啟中國改革新的紀元
三十五載的改革開放歷程雄辯地証明:改革開放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夠獲得成功的,隻有堅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才能為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注入新的動力、激發新的活力、開啟新的紀元。
從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南方談話﹔從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到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再到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改革的每一步我們都走得極其艱難,但在困難面前我們並沒有望而卻步,而是以大無畏的創新精神,始終堅持以市場化為導向,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啃下一個又一個硬骨頭,涉過一個又一個險灘,克服一個又一個險阻,沖破一個又一個藩籬,不斷取得改革開放征程上的一個個新勝利。
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勝利閉幕,我們必須以此為契機,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全面深化各項改革,破除妨礙經濟改革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堅持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就必定能夠為我國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戰略支撐。
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國三十五年年的改革開放實踐充分地証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政府與市場關系處理的正確與否,是我國改革事業成敗的關鍵環節。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五年最成功的經驗就是“培育市場、解放市場、發展市場、完善市場”,通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創造出計劃經濟時代無法比擬的經濟活力和經濟效率。從改革開放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到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從黨的十四大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的最終確立,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論斷,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本質就是由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就是不斷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地位的過程。
當前,盡管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市場體系,但這個體系還遠未完善,還帶有行政主導資源配置的結構性缺陷。土地、水、電、油、金融等資源要素配置還有著比較嚴格的行政管制,環境產權交易等市場體系遠未建立起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遠未完成。未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要堅持以市場化改革的重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必須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重點加大政府放權力度,簡政放權,從制度上約束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減少政府對微觀主體投資活動的審核審批程序。要全面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促進產業升級、參與國際競爭、提升綜合國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鼓勵和支持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放寬民間資本的投資准入門檻要全面打破壟斷,拓展社會資本更大的制度空間。同時,還要進一步理順各種價格體系,深化資源產品的價格改革,並積極處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積極發揮地方政府在我國改革開放事業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貫徹落實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和要求,真正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開創新的歷史紀元。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