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教授張佔斌
人民網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 李葉)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12日在京閉幕。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教授張佔斌認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要論斷。這次全會將開啟我國改革開放的新紀元。
政府與市場關系關系到改革事業成敗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張佔斌表示,我國三十五年的改革開放實踐充分証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政府與市場關系處理的正確與否,是關系到我國改革事業成敗的關鍵環節。
張佔斌認為,我國改革開放三十五年最成功的經驗就是“培育市場、解放市場、發展市場、完善市場”,通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創造出計劃經濟時代無法比擬的經濟活力和經濟效率。從改革開放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到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從黨的十四大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的最終確立,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論斷,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本質就是由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就是不斷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地位的過程。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大政府放權力度
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張佔斌說,當前,盡管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市場體系,但這個體系還遠未完善,還帶有行政主導資源配置的結構性缺陷。土地、水、電、油、金融等資源要素配置還有著比較嚴格的行政管制,環境產權交易等市場體系遠未建立起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遠未完成。
張佔斌認為,未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要堅持以市場化改革的重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必須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重點加大政府放權力度,簡政放權,從制度上約束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減少政府對微觀主體投資活動的審核審批程序。要全面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促進產業升級、參與國際競爭、提升綜合國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鼓勵和支持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放寬民間資本的投資准入門檻要全面打破壟斷,拓展社會資本更大的制度空間。同時,還要進一步理順各種價格體系,深化資源產品的價格改革,並積極處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積極發揮地方政府在我國改革開放事業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貫徹落實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和要求,真正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開創新的歷史紀元。”張佔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