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 李葉)12日在京閉幕的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部高級研究員管清友、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王海彥兩位專家今晚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城鎮化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礎。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應當穩妥推進。
新型城鎮化不能攤大餅
管清友認為,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基本精神。城鎮化要以人為核心有兩個原因:第一,經濟發展的目的還是為了人民生活幸福。第二,城鎮化的過程也是人民共享發展和改革成果的一個過程。他指出,以人為本實際上涵蓋兩個人群,農民工群體,是這一輪城鎮化的最大受益群體。第二個群體包含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這兩個群體也將因為城鎮化的過程而獲益。
但我國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最大的問題,還是進城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涉及到戶籍制度改革,以及背后社會福利等一系列問題。”王海彥說,“新型城鎮化不能攤大餅,要以人為核心,要有產業,吸引人就業后安定下來。要興業興城,避免出現空城鬼城。要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提供。”
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不可急於求成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業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王海彥認為,徹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是一個長期復雜的問題。未來五年到十年要徹底這個問題是不可能的。這個問題不隻在我國存在,一些西方國家也是幾十年才解決的。“未來可能需要轉移3億到4億農民進城,不要急功近利,方向要對,步子要穩,要穩妥推進城鎮化”。
管清友表示,“我們要以城鎮化為抓手,推動相關的制度創新和體制改革,比如中央和地方分稅制的調整、戶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審批權的下放等等。城鎮化過程當中要做到既發揮政府的作用,又發揮市場的作用﹔既需要頂層設計,又需要地方實踐和群眾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