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深圳前9個月新登記商事主體增長96.5%

2013年11月11日11:32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深圳前9個月新登記商事主體增長96.5%

解讀前三季度經濟指標

  深圳前三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透露,過去9個月,深圳新登記商事主體增長96.5%,呈爆發式增長態勢。一個城市中的企業數量猛增會帶來什麼改變?深圳大學教授袁易明認為,最大的改變在於激發一個城市的創富能力和效率。

  商事主體增多說明了什麼?

  這意味著改革創新依然可以為經濟發展帶來“紅利”,也說明民間資本十分充足

  從3月1日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以來,截至8月31日,深圳全市新增商事主體超過20萬戶,絕對數量為去年同期的2.27倍,其中私營企業數量、中小企業數量、第三產業企業數量分別佔新登記企業總數的98%、95%、93.6%。

  根據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徐友軍此前披露的數據,到今年底,深圳全市的商事主體數量有望突破130萬,按照深圳1500萬的人口基數測算,平均每11個深圳人,就有1人在當“老板”。如果將工商登記統計口徑外的經商者加上,“老板”的比例將會更高。

  企業數量的大幅攀升說明了什麼?綜合開發研究院旅游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認為,這意味著改革創新依然可以為經濟發展帶來“紅利”。商事等級制度改革降低了市民從商的門檻,過去市民有錢沒地方投,辦企業成本又太高,於是隻能去買房、買股票。另外,企業數量的攀升,也說明民間資本十分充足,經商沒有資本,肯定做不成。

  袁易明認為,企業數量短時間內的爆發式增長,說明民間對於經商有熱情,只是過去這樣的熱情被營商政策抑制住了。同時,政策的改變並不必然帶來數量的增加,起到決定因素的,還是市民對深圳經濟的預期。“如果辦企業賺不到錢,政策再好也沒人願意投錢。”袁易明說,政策的變化,加速了市民將“賺到錢”的預期變為行動的過程。

  企業變多能帶來什麼好處?

  企業數量的增多,會直接帶來政府稅收的增長,以及持續供給的就業機會

  衡量一個城市商業氛圍的重要標准,就是單位土地面積內容納的企業數量。徐友軍在介紹商事登記改革成果時,會將深圳的商事主體數量同上海、北京做比較,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企業數量的增多,會直接帶來政府稅收的增長,以及持續供給的就業機會。

  如果一家企業創造一個就業崗位,130萬個企業,就是130萬個就業崗位,將企業的規模擴大10個人,深圳人就不會失業。盡管有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甚至更高比例的中小微企業,熬不過三五年,但隻要盈利的企業在增加,仍能帶動政府稅收的增加。

  另一方面,以企業創富為基礎的城市財富增長,大頭還是落到了創富者身上。在徐友軍看來,這樣的變化,可以打破階層固化,讓更多中小微企業通過競爭脫穎而出,更多低收入者通過努力進入中等收入階層,社會結構將從金字塔型轉變為橄欖型。而在社會學看來,這樣的財富分配結構,最有利於社會穩定、理性與和諧。

  宋丁說,當越來越多人把錢從銀行取出來去辦企業,把錢從投資股票、房產轉向辦實業、做服務業,城市的經濟結構就會發生變化,一個更加穩定、更可持續的經濟模型將建立起來。此外,企業增多還會倒逼金融機構以更加市場化的手段來獲利,而不是躺在巨額存款上賺大錢。

  袁易明更加看重市場經濟活力的釋放。他認為,企業多了,競爭自然更加激烈,而足夠多的競爭,會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隨著產業分工越來越細,專業性越來越強,市場經濟創富的能力和效率也會提升。

  政府該如何應對新的形勢?

  政府應“扶上馬,送一程”,進一步完善營商制度,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競爭環境

  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只是解決了企業登記注冊的門檻,政府要想從企業發展中獲得更多,就必須有更多動作。在官方披露的統計數據中,超過九成的企業屬於中小微企業,按照近幾年市場傳遞出的信息,這樣的企業在創業期就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宋丁說,要讓中小型企業能夠活下來,政府應“扶上馬,送一程”,進一步完善營商制度,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競爭環境。“創業是創業者自己的事情,如果沒本事活不下來,創業者也就認了,如果因為環境不公平,創業者就會抱怨了。”宋丁說,如果出現創業大量失敗的案例,這個城市的競爭力必然不會好。

  袁易明為政府的應對提出了三個方向,一個是競爭規則的確立,政府在提供各類扶持政策的時候,要一視同仁,甚至要給小微企業更多傾斜。二是扶持引導,中小微企業初創期,缺資金、缺市場,同樣缺信息。一些創業者“埋頭拉車”,根本看不清方向,找不准盈利的空間。政府有義務做一些調研,搞一些監測,提供一些信息,避免企業走彎路。三是彌補不足,任何企業發展,都需要良好的公共配套,教育、醫療、交通資源如果跟不上,人才肯定不願意來。

  創業狂潮如何影響市民生活?

  在深圳,創業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這都是深圳創業狂潮帶來的影響

  在來勢洶洶的創業狂潮帶動下,普通市民的生活會發生哪些改變?對此,宋丁為記者舉了一個例子,他的一個朋友從事電腦動漫設計,看到深圳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他就琢磨,能不能在退休之后繼續發揮“余熱”,通過辦一個培訓班,專門教老年人學習用電腦制作動漫。這僅僅是一個想法,但經過調研,周邊居然有不少老年人表示感興趣,也願意花錢學。

  宋丁認為,這個案例充分說明,有些時候並非有需要才產生供給,供給同樣能夠制造需求。“大量企業注冊登記后,必須要在競爭中找到空間,才有發展的可能。”宋丁說,創業者找尋空間的過程,就是在創造新的供給。從市民和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生活方式將發生新的變化,生活品質將進一步提升。

  創業狂潮還會席卷更多人加入創業大軍,深圳市民洪小姐三年內兩度跳槽,歷經事業單位和國企,在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后,最終跳槽成了“老板”。因為地點選得准,服務有針對性,她的美容美體店生意不錯。洪小姐說,看到她創業成功,身邊的不少朋友都在打探,試圖尋找商機。

  這只是一個個案,在深圳,創業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這都是深圳創業狂潮帶來的影響。(南方日報記者 楊磊)

(來源:南方日報)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