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10月31日電(記者馬姝瑞)10月31日是聯合國確立的“世界勤儉日”,用以體現全世界對節約、勤儉生活方式的共同崇尚與呼喚。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亦牢牢鐫刻在我們民族的血統中。“歷覽前朝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在物質充裕的現代生活光環籠罩下,你還會一如既往地成就這“勤儉”之德嗎?
2006年,聯合國將每年10月31日確定為“世界勤儉日”,號召人們勤儉節約以共同應對日益嚴重的資源危機,進而促進人類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而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審議通過的“八項規定”中,也明確提出要從全黨的行止之間做起,“厲行勤儉節約”,從而引發了全社會對於浪費奢靡之風的抵制。
但一些人或許仍有疑問,在經濟不發達、物資匱乏的困難時期,勤儉的確是人們持家過日子的“不二法寶”。可如今日子好了、口袋鼓了,“摳門兒”的勤儉還需要嗎?
是的,物質的豐富、財富的積累看似已經抽離了人們繼續“勤儉”下去的必要性。但實質上,我們今天呼喚的勤儉,並非是人人勒緊褲袋、衣衫襤褸的“苦窮”,而是在豐富的物質基礎上實現“物盡其用”的更高目標,是在體會到資源所能帶給我們的舒適生活、便捷享受后,轉而對物質資源的珍惜﹔是對文明的更高追求,也是對子孫后代負責。
重拾“勤儉”之德,當然也不需要“穿越”回去過“苦日子”,隻需在生活的細枝末節之處稍加留心,做飯、點菜時量“胃”而行,剩飯剩菜一律打包,關掉空房間裡的“長明燈”和久開的電源,出門旅行時少用一次性用品,冬夏將空調溫度調至適宜即可……凡此舉手之勞,隻需你我“莫以善小而不為”。
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訓誡﹔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高尚境界,到“克勤於邦,克儉於家”的諄諄教誨,都在提示我們銘記,尊崇勤儉能夠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儉省下的資源、金錢,更是健康、文明、發展之“成”。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