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媒體調查稱逾9成受訪者認為現今"學術泡沫"嚴重

2013年10月31日04: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92.5%受訪者認為泡沫學術有套取科研經費之嫌

時下,在學術科研中,一些人通過包裝概念“攢項目”,竟然通過審核拿到課題,但最后並沒有搞出有價值的成果,這樣不僅有套取科研經費的嫌疑,還制造出大量“學術泡沫”。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手機騰訊網進行的一項調查(5911人參與)顯示,95.9%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學術泡沫”嚴重。

“學術泡沫”是很多科研人員都面臨的一種生存困境

“學術泡沫”出現的原因有哪些?民調發現,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行政權力主導學術研究(41.0%)﹔學術不端,急功近利(22.9)﹔課題申報與職稱、政績挂鉤(12.1%)。其他原因還包括:經費使用存在監管盲區(11.2%)、成果缺乏第三方審核(5.1%)、課題評審機制存在尋租(3.8%)、學術成果推廣機制不全(2.8%)等。

“‘學術泡沫’是很多科研人員都面臨的一種生存困境。”北京某知名高校熱能工程專業研究生周哲(化名)說,衡量科研工作人員能力的職稱評定和工資待遇等,使得很多人頭頂巨大壓力。“其實很多理論和應用都已經成熟,真正的創新性成果短時間內很難做出。但沒有成果,科研人員就沒辦法提升待遇。”再加上這些科研人員身兼教職,還要處理一些行政事務等,根本應付不過來。在生活成本和科研壓力下,青年工作者的科研經費不足以支撐高質量的研究,無奈之下隻能制造“泡沫”,造成了惡性循環。而且,現在科研資源組織和分配機制混亂,一些真正想做科研的人反而得不到經費。

北京某高校社科院系一位副教授張健行(化名)指出,“學術泡沫”要區分理工科項目和文科項目,因為兩種泡沫有所不同——理工科多是經費的泡沫,文科則多是成果的泡沫。就文科而言,“學術泡沫”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術課題接受行政命令的指導,國家每年的課題指南決定了每個學科的研究方向,很多研究人員就會按照指南的要求包裝原本想做的研究,不管學術追求,先拿到錢再說。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常務副院長蔣建國教授認為,學術科研領域確實存在一些“換湯不換藥”、反復申請課題經費的現象。有些學者同一課題稍加修改、重新包裝,或者統一研究方向申請多個課題以便獲取多個基金的支持,“從一些學術文章或科研成果的大篇幅致謝詞中,就能看出端倪。”

“科研經費即便是申請成功后,仍屬於國家,並不是科研人員的個人財產,他們僅有使用這筆基金支持科研的權利。”蔣建國強調,做科學研究不一定都需要高額經費支撐,“過多經費反而容易引起學術腐敗、科研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等一系列問題。”

調查顯示,92.5%的受訪者認為“泡沫學術”有套取科研經費之嫌。

“學官們”把年輕人的路都擠沒了

張健行告訴記者,近年來,從國家課題指南的發布,到課題招標、審批等一系列環節,非學術因素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一方面造成了大量重復勞動,另一方面會產出不少“廢品”。后果肯定是學術的“逆淘汰”,“這樣的研究即便能保証最低質量,也肯定不是創新性的研究”。

他指出,因為國家課題對地方院校很重要,很多地方高校會下行政命令組建課題組,並且動用灰色經費補貼課題組和打點關系,“拿到科研經費或者繼續用於跑關系,或者用於課題結果出書。即使學術成果很差也沒關系,隻要能提供出版經費就行。”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鳴認為,“泡沫學術”是結構性的,來源於一種“認官不認學”的體系。在行政導向的學術評審機制中,官員有更多機會參與評審,也更有可能拿到課題。“有的院長、副院長身兼數職,非常忙碌,手裡還有好幾個課題,最終還能拿獎。這裡面就很有問題。”

“除此之外,課題指導過程中的導向偏離也制造了‘學術泡沫’。”張鳴說,尤其在人文社科領域存在很多“假大空”的課題,甚至是直接“編故事騙人”。即便是這種課題,如果沒有關系也很難“跑”下來。“拿下來后,在幾十萬元的經費中給代筆學生一點跑腿錢或者不給錢,學生在做的時候不懂就訴諸抄襲。很多學術論文的造假都是這麼來的。”

張鳴介紹,隨著國家科研投入的增加,現在動輒申請到幾十萬元、上百萬元的科研經費。但許多985、211高校的課題質量卻並沒有提升,而且缺乏實際意義。在張鳴看來,我國學術科研領域“泡沫”過多的后果非常嚴重,將會導致整個科研體系的崩塌。一方面,國際學界對中國學者的學術信譽詬病已久。如果學術不端的人可以繼續這樣胡鬧逍遙,國內學界的信譽有可能整體破產﹔另一方面,行政化導向造成了國內老實做學問的年輕人經常拿不到課題、發不了文章,“‘學官們’把年輕人的路都擠沒了,以后怎麼能有創新性成果?”

調查中,受訪者認為大量的“學術泡沫”將直接導致我國的“科技創新動力缺乏”(21.2%),並加劇“學術不端行為”(18.5%)和“科研經費腐敗”(17.9%),而高校的科研能力也會因此“持續下降”(15.0%)。不僅如此,學術泡沫的增加也會“打擊年輕學者的學術熱情”(9.1%),使“學術領域權利膨脹嚴重”(5.5%),並最終造成“科研人員的地位下降”(4.3%)。

反對意見的充分表達會對遏制“學術泡沫”產生積極作用

清華大學本科生李明新(化名)認為,應該通過完善科研經費分配體制來指導課題選擇,“理工科領域的課題有的可能一時半會兒沒有應用領域,或者方向很小眾,但都屬於用心做科研的范疇,和套取經費有本質區別。”因此,哪些課題屬於“泡沫”不該由市場或個人來說,而是要有規范的體系來篩選和界定,並且可以通過資金分配方向讓人分辨出哪些是好的研究。

浙江理工大學生態學專業研究生梁學智(化名),最近參與了一項室內植物與有毒氣體的課題,課題負責老師和兩位管理人員既關心研究進展,又常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實驗問題,並調動自己的學術資源解決困難。在這種氛圍下,參與的學生都很有熱情,有時為了完備的測量數據還會熬夜,“這種敬業嚴謹的科研態度是老師們帶出來的。”

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副所長雷毅看來,“學術泡沫”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學術的不嚴謹。就我國現行的科研基金評審機制而言,某一領域的專家數量是一定的,各個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彼此也比較了解,評審過程盡管採取的是匿名評審,但在學術界難免會有“你評我,我評你”的情況出現。所以,一方面,學者本身要有“學術良心”,要自覺遵守學術道德規范,對課題申報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學術是一點一滴,而不是宏大敘事、夸大其詞”﹔另一方面,應該進一步在學術領域提倡言論自由,反對意見的充分表達會對遏制“學術泡沫”產生積極作用。

“遏制學術泡沫,關鍵在於國家整個審核機制的完善,在於敢不敢斬斷一小部分人的個人利益。”蔣建國建議,具體做法可以包含:首先,明確項目要求,縮小申請范圍﹔其次,各基金主管部門加強溝通,保証資金公平使用﹔再次,完善評審標准,避免課題重復申報﹔最后,還要使經費的使用透明化。課題負責人制的經費使用方式雖然提高了科研效率,但也要限定在一定的框架中,明確科研用途,避免暗箱操作,否則,這種方式將會助長弊端。

對於遏制“學術泡沫”的辦法,受訪者認為首先應該“改革評審機制,透明公開”(29.4%),其次為“對泡沫課題人員追究責任”(20.3%),然后要“遏制權利課題、領導課題”(19.5%)。另外,“加強對學術成果的審核”(10.3%)、“公開課題經費使用情況”(7.3%)、“嚴審申報人的能力和水平”(5.7%)和“請行業專家做第三方家督”(3.6%)也被提議為有效的措施。

分享到:
(責編:曹昆、蘇楠)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