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台灣不止誠品一家書店 重慶南路承載台北百年閱讀記憶

2013年10月23日09:21    來源:深圳特區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台灣不止誠品一家書店 重慶南路承載台北百年閱讀記憶

一位老人讀者坐在重慶南路的書店裡看書。

  bai

  【老照片】1960年代的重慶南路出版社和書店招牌林立。

曾經風光的商務印書館目前一樓作為出租用途。

  ◎ 深圳特區報駐台記者 孟迷 文/圖

  香港有個重慶大廈,那裡充滿了咖喱味﹔台北也有個重慶大樓,但那裡充滿了書香味。

  在離台北鬧市區西門町不遠的重慶南路,是台灣曾經最出名的書店街。早在1895年日本人便在此設立台灣書籍株式會社,此后大小書局、出版社和文具行紛紛成立。1949年后,內地的商務、中華、世界等知名書局也選擇在此復業——重慶南路逐漸形成了百家書店爭鳴的鼎盛之勢。

  然而近年來,重慶南書街卻遭遇重大滑鐵盧。隨著台北中心商圈往東區遷移、誠品等復合經營連鎖書店日益普及,以及受到網絡書店的巨大沖擊,重慶南書街逐漸失去往日風採,儒林書局等大小書店相繼倒閉,或者干脆改成“賣面包”。

  盡管如此,重慶南書街目前仍存30余家形態各異的書店在堅持經營。本報記者走訪了這條書香之路,試圖再現重慶南路的歷史起落,以及當下經營的困難、挑戰與轉機。

  “重慶森林”

  承載台北閱讀記憶

  對於大多數內地人來說,談起台灣書店必談誠品。其實,誠品不過是近十幾年來的香餑餑。在它之前,台北的書香氣更多地飄蕩在牯嶺街與重慶南路,有台灣讀者說,那時的書店真的有百貨公司的架勢。然而不幸的是,牯嶺書街的繁華已經翻頁,而擁有108年歷史的重慶南路書店街,目前也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現在重慶南路的出版社都搬到樓上去了,真正在一樓的實體書店僅剩下十多家,甚至連文化圖書公司、大中國圖書公司、東方出版社、正中書局等都把店面租給咖啡廳、牛排館、日本料理店,因為當房東比賣書更賺錢。”重慶南路書店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告訴記者,他自己經營的天龍書局每月房租要50萬元新台幣(約10萬人民幣),隻好空出部分空間改賣咖啡支撐書店繼續經營。

  隨著台北火車站商圈沒落,復合型連鎖書店瓜分客源,獨立書店遷往台師大商圈,網絡書店的迅速崛起,今年9月,在重慶南路經營了40多年的儒林書店也貼出了歇業告示,這更是將重慶南路推入僵局。“如果重慶南路的書店逐漸凋零到個位數,台北人的共同記憶就沒了。”沈榮裕感嘆。

  差異化經營

  是書店生存救命稻草

  不過,還是有不少老字號書店死守堅持,並且通過個性化與差異化經營尋求生存出路。

  記者走訪發現,古色古香的世界書店以出版新版古書為主,老字號商務印書館是古典線裝書愛好者的精神家園,天瓏資訊廣受電腦愛好者喜愛,東華書局則深耕優秀兒童圖書。另外還有獨特的佛學書舍和專賣算命書籍的大方書局,絲毫不受書業大逆境的影響。

  “越是個性化的經營,書店越能存活更久。”沈榮裕舉自家天龍書局為例,八年前書店開始轉型專售內地簡體字書籍。“簡體書在台灣慢慢會形成主流。”沈榮裕說,同樣是考托業托福的工具書,台灣的繁體書價格最高可達內地簡體書的五倍,“你們不要感到驚訝,現在台灣從初中生開始就看簡體書了,做簡體書是台灣未來的一個趨勢。”

  沈榮裕介紹,自從做簡體書以來,天龍書局不僅沒有虧損,而且大有盈利,目前店面已擴大至三間。據了解,目前簡體書在台灣上市隻與內地存在一兩個禮拜的時差。最近,沈榮裕打算再開一間線裝書書店,去經營另一種差異化。

  位於在重慶南路附近的大陸書店也是差異化經營的榜樣。擁有70多年歷史的它主要經營音樂專業書和日文手藝書。為了增加收益,書店還在自家房舍四樓加蓋了一間能夠容納120席的小音樂廳,作為錄音棚和表演廳租借之用。店主張勝鈞告訴記者,書店目前經營還可以,“首先因為不用交房租省去一大筆錢﹔另外一定要自己做出版,光靠賣書完全不賺錢。”

  “要想有自己的書店特色,首先要比別人更懂得如何去幫讀者找書。”沈榮裕說,網絡書店的快餐盈利屬性決定了它隻能做暢銷流行書,很多老書或小眾書根本查不到,沒辦法像實體書店那麼齊全。“要讓讀者相信你,而不是以前那種冷冰冰的交易關系,要讓你的書店以及你本人和讀者有情感聯系。”

  努力成為

  內地游客的文化勝地

  如沈榮裕所說,簡體書將成為台灣書店一大趨勢,內地游客也將成為重慶南書街的目標顧客群。記者來台北第一天,便在西門町獲得一份由重南書街促進會印制的書街旅游地圖。

  沈榮裕告訴記者,這份書街地圖是專為游客而制,在台北各知名景點發放。常常往返兩岸的他,還在香港書展、廣州南國書香節等場合宣傳派發。“目前效果還不錯,每個月至少有三十位內地和香港旅客光顧此地,每人消費金額從數千元至數萬元不等,對實體書店來說不無小補。”

  “必須讓內地游客知道,台灣不止誠品一家書店,在重慶南路還有尋寶之地。”沈榮裕說,不少內地圖書編輯也不時造訪重慶南路,大量採購台灣作家作品作為出版參考,“如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等作品都曾被內地編輯看中,買下版權重新出版。”

  “哪怕是簡體書,對於內地讀者也有吸引力。”沈榮裕說,因為台灣引進的簡體字書籍不方便跟出版社退貨,反而能夠保存一些稍早出版的書。但在內地,新書上市半年不暢銷可能就退給出版社了。

  為重振書街風華,重慶南路書街促進會成立一年多來還不時舉辦主題文創市集活動。譬如向政府以及富商籌集資金,對市民進行免費贈書活動。今年年底,身為促進會理事長的沈榮裕還打算做一場“台北讀書節”,以提高重慶南路在兩岸的知名度。

  哪怕滅亡

  也要最后輝煌

  盡管自家書局經營還不錯,但沈榮裕認為,台灣書店逐漸倒閉,是可預見的必然結果。

  對此,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劉維公曾說,隨著時代轉變,現在幾乎可以“處處是書店”,實體書店業的確面臨嚴峻考驗。政大書城負責人李銘輝表示,台灣書店經營不善,與社會讀書風氣不佳和整體民生經濟低迷有關,問題太盤根錯節,不是書店單方面可以解決。而就在眾人紛紛對書店街沒落扼腕嘆息之時,台灣《聯合報》還發表社論稱,“其實不必為重慶南路書街凋零嘆息”,因為傳統書店逐漸失去自身特色,消亡或是大勢所趨。

  “能撐到什麼時候,算什麼時候。”書鄉林書店店長黃文賜這樣說。36年前,黃文賜便開始在此當店員,14年前接下書店繼續經營。雖然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但黃文賜半輩子歲月都在這裡,對書店有深厚感情,因此為了節省開銷,整間店就由他和女兒兩人照顧。

  “目前,三民書店、金石堂書店、誠品書店都在賣農產品、文創產品﹔我也順便經營咖啡廳分擔一些房租,無非是為了延續書店生命,活得更久一些。”沈榮裕說,“雖然實體書店沒有明天是大勢所趨,但哪怕再拖個20年、30年也好啊。”

  “我認為,傳統書店就應該互相比比看,看誰比誰撐得更久。”沈榮裕說,“在此過程中,或許能尋找到傳統書店新的核心價值。”

(來源:深圳特區報)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