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夏業良的被解聘一事,鬧的沸沸揚揚。美國衛斯理學院百名教授,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情況下,聯名寫公開信指責北大校方妨害了夏教授的學術自由並且說要重新考慮衛斯理學院和北大的合作關系。
北大經濟學院教師考核與聘任委員會作了如下說明:夏業良老師於2002年7月入職北大經濟學院,現為人事代理合同制身份,職稱為副教授。近年來,夏業良的教學評估成績連續多年處於全院倒數第一,從2006年以來,學院持續收到學生對夏業良授課方式、授課內容、工作態度等有關教學工作的批評意見多達340多條。按照《北京大學關於對新增人員實行人事代理制度的規定(試行)》的規定,教師考核與聘任委員會對夏業良進行了考核和續聘表決,決定終止對夏業良的聘用合同。
其實美國大學的教授也有考核聘任制度。作者曾經在人民日報海外版(1999年1月4日)撰文討論。美國教授的續聘非常嚴格。就筆者任教的衛斯理學院而言,教學評估是第一要素。如果有那麼多的學生抱怨,一個教授的續聘肯定是通不過的。
美國的教授視學術自由為生命線,這本無可厚非。這百名教授都是我的同事,絕大多數從來沒到過中國,更遑論對北大經濟學院有多少了解。憑什麼對一個地球對面的學校內部事務指手畫腳,說三道四?
筆者以為,這顯示了中美二國的文化差異。在中國,大家講究有話好商量,別傷了面子。什麼公開信等挑戰方式是大忌。而美國人自由自在慣了,尤其是爭取學術自由這樣高尚的事情。於是一呼百應,不分青紅皂白糊裡糊涂就簽名。然而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可見即使是衛斯理學院之類美國頂尖私立學校的教授,高級知識分子,如果隻聽信一面之詞,也難免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事情上美國的主流媒體一面倒指責北大。這恐怕是意識形態的冷戰思維在作祟。美國媒體一向對中國不同政見者關愛之至。在報道中國的時候,不偏不倚早就不復存在。西藏,奧運等例子比比皆是。這也是《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在中國的知識分子尤其是年輕人中間信譽不佳的原因之一。
回到言論自由這個話題,其實美國的教授也不是可以隨便亂說話的。哈佛大學的校長LawrenceSummers隻不過說了一句男人比女人似乎在數學方面更成功,便丟了烏紗帽。
衛斯理學院和中國淵源流長,早在1906年就有中國女留學生到衛斯理就讀。冰心和宋美齡都是衛斯理的杰出校友。2013年夏天,衛斯理學院師生到北大進行了關於女性領導力的學術交流,獲得巨大成功。奧爾布賴特前國務卿(也是衛斯理校友)在北京說過,中美關系是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系。我們希望衛斯理學院和北大的合作伙伴關系能夠繼續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對中美兩國年輕人都是有好處的。(文/步起躍)
作者為美國衛斯理學院數學系正教授
2013年10月21日於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