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土地這張牌,對有效調控,意義重大
九月十月,金九銀十。不少一線城市的樓市,成交量和成交價都有所增加,熱度有攀升跡象。
在這個背景下看國土資源部關於住宅用地供應的數據,意義頓現:供地比上年增加近三成,意味著什麼?
除了面向中低收入者的保障房,樓市,不過賣房買房,本質上是經濟行為。經濟行為,就受價值規律支配。影響價格的兩大因素,就是供給和需求。為了防止樓市過熱,調控政策重點在抑制需求尤其投機需求上發力,但這不是全部手段,在供給端,增加住宅用地供應,使之轉化為住房供應,緩解日益積累的剛性需求,同樣重要。
打比方說,地好比面粉,房子好比面包,面粉一袋子一袋子扛出來,面包的稀缺性才能有所稀釋,維系正常的價格區間,才有基礎保障。
從這個意義上,前三季度的供地數字的增長,令人欣慰。全年的保障房用地已經落實,全國住宅用地供應增加近三成,商品住宅用地供應同比增加近四成,都超過了近五年同期均值。其中,一線城市的住宅用地同比增幅更是達到52.4%。在國土資源部的要求之下,重點城市供應力度還將繼續加大。這些消息,對於穩定樓市、避免過熱、穩定預期,都是利好。打好土地這張牌,對有效調控,意義重大。
居安思危。在成績單面前,也要多些警覺,防微杜漸,也很必要。
人們常把年初供地計劃比作“布置作業”。總體上,各個城市挺下功夫,供應量數字很可觀,但是,有沒有沒完成作業的?有沒有糊弄的?
同時,面粉拿出來了,是積極添水和面,開始做面包了,還是堆在廚房窗下晒太陽呢?對房地產用地開發的監管力度要繼續保証。督促房地產項目開工建設,才能保障已供土地形成有效供給。有了實實在在的供給,才能穩定當前房價和土地市場預期,並進一步保証住房長期持續有效供應。
別把老面包不當干糧,在保証增量的同時,如何促進存量房入市也是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個考驗。若能促進二手房交易、盤活租房市場,可以較快形成較具規模的有效供應。
此外,在土地出讓方式上,北京的“限房價、競地價”、廣州的“限地價、競配建”,這些都是值得鼓勵的創新嘗試。有條件的城市,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大膽探索。
《 人民日報 》( 2013年10月17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