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退休干部:有干部工作是正人君子 社交是政治騙子

禹志明

2013年10月13日08:55    來源:半月談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透視官員社交圈:個人與百姓誰更重

  資料圖

  原標題:透視官員社交圈:個人與百姓誰更重

  “你是什麼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認識什麼樣的人。”在中國民間社會,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反映出社會大眾對交際圈的重視。交友是人之常情,然而,對於掌握一定權力的領導干部,其社交圈不同於普通百姓的私事,有時事關用權是否公正,從政是否廉潔。

  官員要警惕“交友不慎”

  往來有權貴,談笑無白丁。在一線省會城市,有一種為權貴、富商打造的所謂高端會所、圈層營銷在悄悄發展。北京一家公關公司的李經理告訴記者,打造這樣的圈子,比較受官員和老板的歡迎,他們能夠就招商引資等等達成合作協議,而對一些企業老板來說,千方百計結交有實權的官員,將對自己企業的發展帶來顯而易見的好處。他拿著手機念一個段子:“常跟領導吃飯,升官是遲早的事﹔常跟大款吃飯,發財是遲早的事……”

  在某著名商學院讀過EMBA的胡偉告訴記者,在商學院讀書學費昂貴,學員非富即貴,最重要的是這批同學手裡的人脈資源,大家因為同學關系可以經常聚會,能夠互通信息互幫互助。

  一位中部某省的廳級官員說,就算不讀MBA、EMBA,官員的同學圈也不小,高中、大學的同學不算,工作之后各種培訓,比如省委黨校的處級干部班、廳級干部班等等,加上到國外學習,這樣算下來,同學數量可觀。此類同學圈相互之間交往的目的往往並不純淨,多是著眼於“資源交換”。

  對待金錢與權力相互交錯的社交圈,領導干部要極為慎重。從近年落馬的貪官身上,不難發現貪腐“小圈子”的影子。被判死緩的原鐵道部長劉志軍,查看其貪腐過程,其社交圈裡的山西女商人丁書苗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吉林省檢察院原副檢察長姜德志曾說,貪官在落馬后懺悔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都說自己交友不慎,交友過濫,以至於使得自己一步步陷入違法犯罪的泥沼。此言當為后來者戒。

  要從跑關系、傍大款中走出來

  在梳理了官員社交圈的歷史變遷后,湖南一黨校教授認為,曾經一段時期,官員們特別注重上下級關系,不管是希望個人得到提拔還是工作獲得上級支持,不少官員都眼睛往上看,往上跑關系、拉關系。隨著市場經濟大潮涌起,經濟發展成為中心工作,招商引資成為重要任務,官員們開始喜歡和各種老板們交朋友,也有人稱為“傍大款”。

  2003年11月,時任湖南長沙縣委書記的李振萼,在青竹湖高爾夫球場與日商談判引進汽車零部件項目事宜后,因交通事故遇難。雖然有關方面調查后認定李振萼為因公殉職,但此消息經媒體披露后,還是引發社會各方面議論紛紛。當年高爾夫球場是一個敏感字眼,而現在一些地方官員已逐漸適應與商人的交往,尋找共同話題,以便促成項目落地。

  在正常政商關系之外,摻雜的“感情投資”、“公關勾兌”也早已引起社會高度警覺。湖南衡陽市檢察院有關部門近期在分析了數十件官員涉罪貪腐案件后,歸納出老板拉攏官員的秘技:老板逢年過節時給官員送紅包禮金、煙酒及其他貴重物品﹔老板“熱情”地為官員撐起場面,積極主動為其買單﹔官員到外地考察學習或度假,老板或主動跟隨官員,或暗中為官員買單﹔老板通過結識官員近親屬,為其報銷購物、旅游、宴請等各式大額發票。

  湖南華夏廉潔文化研究會創始人、湖南省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傅學儉說,一些干部在工作圈裡是正人君子,在社交圈裡是政治騙子,在生活圈裡是花花公子。整天沉溺於跑關系、傍大款的官員,一旦抵不住誘惑、經不起考驗,就會滑入腐敗深淵。官員必須自警自省,遠離此類“腐敗圈子”。

  官員社交新風向標:學會與網民、普通群眾交友

  半月談記者發現,如今使用QQ、微博、微信的領導干部已經越來越多,這種社交媒體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社交圈,更因為領導干部掌握權力,網絡社交圈為網絡問政提供了一個平台。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碩輔介紹,自己是網民,在婁底當市長時經常實名回帖,到永州擔任市委書記后仍然堅持每天晚上上網。他還不定期與網民面對面交流。2011年以來,他共批示化解網絡輿情上反映的矛盾問題700余件次,基本上做到了100%的調查處理和反饋。

  與網民打交道,成為當今不少官員的必修課。張碩輔說,網民作為特殊的社會群體,已成為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新的社會力量。許多網民知識豐富、思想活躍、社會責任感強、說真話實話,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不少意見已成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

  張碩輔認為,作為新興媒體,網絡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息息相關。特別是隨著微博、微信的普及,網絡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及社會輿論環境和輿論格局,已成為公民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重要渠道。

  與此同時,隨著網絡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網絡問政在各地蔚然興起。通過運用互聯網與網民積極溝通互動,從中了解民情、匯聚民智,從而為制定政策、作出決策、解決問題提供群眾基礎和科學指導,已成為一些地方黨委、政府的執政新風。

  當前,在我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際,如何把握好自己交往對象的范圍和分寸,做到公正用權、執政為民,成為擺在每個官員面前的一道考題。

  在湖南郴州市宜章縣,流傳著縣委書記歐陽鋒和一個老人忘年交的佳話。宜章80歲老人袁賢光自稱“義工一號”,退休后他經常為百姓疾苦呼吁。歐陽鋒2009年到宜章工作后,袁賢光給歐陽鋒寫過一個幫助他人的報告,得到批示。

  令他想不到的是,有一次歐陽鋒打電話請他去抽查民情日記。從此,兩人開始了交往。他經常找歐陽鋒反映群眾的意見以及具體困難,總是得到回應。歐陽鋒告訴記者:“袁老從來沒為自己的事情找過我,反映的都是人家的困難。”

  專家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通過增強自律意識,淨化社交圈。慎交友、交好友,與人民群眾為友,對“感情投資”、“公關勾兌”高度警覺,更不能出於謀私利目的“傍大款”,如此方能潔身自好,立於不敗之地。(記者禹志明)

分享到:
(責編:段欣毅、蘇楠)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