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中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深陷十面“霾”伏,多地空氣質量遭嚴重污染。尤其是北京,PM2.5濃度曾一度攀至700微克/立方米以上。此次大范圍重污染過程屬近年來罕見,引發中外輿論關注。北京師范大學大氣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田賀忠15日上午做客中新網《新聞大家談》,為網友解讀相
中新網1月15日電 北京師范大學大氣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田賀忠今日做客中新網《新聞大家談》,解讀連日霧霾天氣產生原因及其影響。田賀忠指出,北京奧運會期間的空氣質量非常好,是因為做了很多臨時性的措施,但難以形成長效機制。
2008年北京環保局宣布奧運會開幕以來空氣質量天天達標,一級天佔到50%以上,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數據,2011年北京空氣質量在91個國家近1100座城市中排名是1036位。北京空氣質量為何下降如此快?田賀忠對此表示,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奧運會期間的空氣質量非常好,是因為國家為了成功地舉辦一屆奧運會,要向世界展示改革開放良好的一個社會形象,也為了保障運動員身體健康,發揮出好的成績,所以做了很多臨時性的措施,比如一些區域的聯動聯防的機制。為了准備奧運會,北京把一些高耗能的,污染比較重的企業就遷到外地,包括首鋼。從這個角度來講,地方為了改善環境質量損失了一些GDP。
田賀忠同時指出,在舉辦奧運會期間,大量的工業企業採取限產、減產。而且由於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區域性的污染越來越顯著,單獨北京採取工作,可能效果難以達到很理想的狀態所以還需要周邊的區域,包括河北、山區、內蒙、山東、遼寧等,都需要配合著去採取一些臨時性的污染的節能減排措施,保証了奧運會很成功地舉辦。
田賀忠進一步指出,在這過后,由於這些措施難以形成長效機制,而且中國這些年在快速地發展,應該說中國過去三十年前所未有的快速的發展帶來的問題,使得問題產生一些疊加。在老的問題沒有良好的解決情況下,這些新的問題不斷地出現。前輩環保專家因此提出說,中國復合型的大氣污染,具有壓縮性、復合型、疊加性等等諸多特點。
田賀忠最后表示,在環境治理方面,國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人多、以煤為主的能耗消耗結構難以短期內發生一個根本性的改變。從這個角度來講,污染可能現在出現這樣一個階段,促使大家下更多的努力,但是很難一蹴而就。“經濟發展需要一定的階段,環境治理也需要一定的時間,給政府,給公眾每個人一個適應、改變的時間,空氣質量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