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動家庭幸福的“魔方”
手握家庭幸福的“魔方”,你將如何轉動?又會轉向何方?
歲末年初,一個充溢著幸福味道的時刻。2012年家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就在此時落下帷幕。
此次調查由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瞭望周刊社、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共同舉辦。在歷時7個月的調查中,調查組通過科學抽樣在全國范圍內抽取了北京、浙江、安徽、甘肅、河南、四川、遼寧等7個省(直轄市)的21個縣級單位作為全國概率抽樣樣本點,採用“敲門入戶”方式進行現場調查。
其間,700多名調查員行程2萬余公裡,走訪了123個村和社區,採集總樣本量6000份。其中獲得18周歲及以上成年人有效問卷5604份,佔總樣本量的93.40%。與此同時,非有獎網絡調查在多家門戶網站同步展開。數據質量評估結果表明,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實地調查結果對全國具有代表性。
科學的抽樣方法、嚴謹的調查手段和充滿誠意的報告撰寫,得出了一系列真實可信的調查數據——
調查顯示:83.2%的被調查居民對家庭幸福感標准化評分超過6分,41.9%的家庭超過7分,全國平均水平為6.90分,這意味著大多數家庭感覺幸福。
影響中國家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按相對作用大小依次為:家人健康(79.25%)、夫妻和諧(56.48%)、有自己的住房(52.56%)、子女成才(49.42%)和心態好(41.63),這些因素在城鄉之間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健康、和睦、小康成為城鄉居民的共同追求。
調查結果同時顯示:我國城鄉居民之間、不同人群之間的家庭幸福感存在明顯差異,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轉變中體現出更多的復雜性、多樣性。
比如,城鎮居民感覺幸福的家庭比例為82.4%,這一比例在農村為83.8%,稍高於城鎮。
家庭幸福感較高的人群特征明顯,主要為“老年、女性、初婚、受教育程度較高、家庭經濟狀況良好、家庭和鄰裡關系良好”。
農民工、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空巢家庭等群體家庭幸福感普遍偏低,應給予更多關注。
當人們站在“家庭幸福”的十字路口,就如同手握魔方。到底哪些才是決定家庭幸福的關鍵性因素?各色“模塊”該如何翻轉才能達成“六面同色”的和諧境界?該怎樣統籌兼顧、細心經營才能破解家庭幸福的微妙密碼?
2012年家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給了我們一個重新審視家庭、創造幸福的機會。至少在這一刻,可以靜下心來,看一看、想一想,家庭幸福對我們每個人到底意味著什麼。
心態至上:40后進入幸福感收獲期
人生漫漫,難免波折。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家庭更幸福,還是經歷坎坷的老年人幸福感更高呢?此次調查顯示:40后家庭幸福感最高,為7.06分,50后為7.02分,80后為6.83分,90后的家庭幸福感最低,為6.68分,呈現出家庭幸福感隨年齡遞增的特點。這意味著,40后、50后正處於家庭幸福感的收獲期。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建新說,人的年紀越大,對家庭投入得越多,從中得到的滿足感越高﹔而80后、90后群體正面臨就業、購房等巨大壓力,對幸福的定義和感受也不盡相同。
40后、50后群體組成家庭的時間更長,他們更多地體會到了與婚姻相伴隨的生育及子女撫養過程,從中獲得了更多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較高的家庭幸福感也同40后處於生命周期的最后階段相關。相對豐厚的社會經濟資源,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他們成長年代的集體主義社會價值觀的濡染,讓他們的心態更加豁達,能夠運用更加平和的心態看待自己的處境,對情感的控制能力更強,不會像中青年群體那樣抱有過多的期望和追求。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杜鵬說,在回答“認為對家庭幸福感有影響的因素”這一問題時,老年人隻有一項的比例超過其他年齡人群,那就是心態好(分別為52%和39%)。
如今,40后、50后群體大多已經離退休,他們不再像身處職場的人們一樣面臨著升職、加薪的壓力。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后,他們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投身於自己的愛好,可以更多地享受家庭生活,因而主觀滿意度高,家庭幸福感體驗也更為強烈。
相比之下,80后、90后群體剛剛從校園走向工作崗位,事業處於起步階段。在面臨巨大競爭壓力的同時,還有購房、購車、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生活壓力,“房奴”、“車奴”、“孩奴”或許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李煒認為,這樣一種生活狀態會使其面臨更多的發展壓力,深感實現理想的艱難。此外,80后、90后中的一部分人尚未組成家庭或剛剛組成家庭,對於“婚姻”帶來的角色轉變還在適應、磨合階段,因而幸福感得分略低。
“歸屬與愛”:婚姻讓人更幸福
在家庭關系中,夫妻關系是其中最重要的關系之一。調查顯示,初婚人群最感幸福,其家庭幸福感為最高的6.94分,再婚者的家庭幸福感為6.86分,均高於未婚者6.63分,離婚者的家庭幸福感最低,僅為6.19分。
李煒說,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婚姻能夠提高個體的積極情感,婚姻是主觀幸福感的強有力因子。結婚除了可以滿足夫妻雙方的性需求,還可以為彼此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慰藉,進行情感與經濟的支持,緩解生活壓力。這滿足了人關於“歸屬與愛”的需求,提升了人們身心健康程度,因此是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
男女因愛而結成婚姻,因婚姻而創造家庭,家庭成員在持續的互動交流中形成穩定的家庭關系,進而產生親密、慰藉、關懷、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婚姻創造了家庭生活的核心,也決定了家庭生活的方式、體驗與價值觀。在充滿真愛的家庭裡,孩子得到父母愛的滋養而成長,夫妻在家庭中實踐兩性之愛的健康方式和倫理原則,並將愛和這些原則傳遞給孩子。
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主任張漢湘說,無數研究和調查結果証明,結了婚的人比不結婚的人平均壽命長,身心兩方面也較為健康﹔結了婚的人在住房和養家方面雖有額外的經濟負擔,但要比單身或離婚的人的財富多出幾倍﹔結了婚的人因為心理上的依靠,所以在工作崗位上效率較高﹔而絕大多數的暴力犯罪是由未婚的青少年和成年男子所為。
而進一步分析結婚年限則可以發現,結婚20年以上的群體其家庭幸福感平均得分最高,為6.98分。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說,這是因為結婚20年以上的家庭,經歷了更多的風雨、磨難與誘惑,最終感情仍然能夠維系下去,說明夫妻雙方均從婚姻關系中得到了很多積極的情感和生活體驗,他們的感情經歷了歲月的洗禮,歷久彌新、堅不可摧,因而也更滿足、更幸福。此外,夫妻雙方身心健康程度、結婚年限、性生活質量、日常互動頻率都對家庭幸福感有顯著影響。
金錢與幸福: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
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是“倉廩實而知禮節”,優越的物質條件確實為家庭幸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次調查顯示,家庭經濟狀況越好,家庭越幸福。受訪者中,富裕家庭(佔比21.76%)的幸福感得分為7.18分,中等收入家庭(佔比70.31%)的分值為6.87分,貧困家庭(佔比7.57%)的分值為6.39分,非常貧困家庭(佔比0.36%)的分值僅為5.32分。
“收入和幸福感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個飽受爭議的話題”,李煒說,然而在本次調查中,收入與家庭幸福感之間仍然呈現了明顯的正向相關關系。這是因為相比而言,寬裕的家庭更有能力應對各類生活壓力,有更高的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而低收入家庭的消費水平和質量遠不及中高收入階層,身處“消費主義”氣息彌漫的社會氛圍,會讓他們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和壓力。
在中國,房子是很多家庭最主要的固定資產,可在側面勾畫出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者住房狀況“很好”的家庭(佔比10.08%)幸福感為7.32分,住房狀況“良好”的家庭(佔比33.95%)的為7.00分,住房狀況“中等”的家庭(佔比48.87%)的為6.82分,住房狀況“較差”的家庭(佔比6.24%)的為6.47分,住房狀況“很差”的家庭(佔比0.86%)的為5.48分。對居住小區評價越高,家庭越幸福。居住小區滿意度評價8分及以上的家庭幸福感為7.14分,小區滿意度5分及以下的家庭幸福感為6.36分。
“這說明住房條件和社區環境,與家庭幸福感亦有著正向相關的關系。”陸杰華說,“房子對於中國人的意義非常特殊。特別是上世紀末‘房改’政策實施以來,能否擁有滿意的自有住房,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家庭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調查還發現,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幸福感越高。數據顯示,碩士(含)以上群體家庭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值為7.38分,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分值至少為6.96分,而文盲的分值僅為6.75分。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認為,這可能與高學歷者積累的人力社會資本、經濟和社會地位有關,也與他們擁有較高的適應能力、心理調節能力有關。一般說來,學歷越高,教育回報越高。在勞動力市場更容易找到社會地位較高的工作、擁有更多的收入。而且,中國的社會輿論一直對知識分子有著更高的期待與尊重。受教育程度越高者會獲得更積極的外界評價,從而擁有較高程度的自我認同,進而影響其對幸福的感知。
提升與改善:破解家庭幸福密碼
本次調查顯示,有48.92%的被調查家庭有“社區醫療”方面的需求﹔41.13%的有“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23.55%的有“就業”方面的需求﹔19.79%的有“老人贍養和護理”的需求﹔15.16%的有“親子關系、家庭教育咨詢”方面的需求。
城鄉之間在家庭發展方面的需求基本相同。城鎮對社區“文化生活”的需求偏多,農村對“老人贍養和護理”和“親子關系、家庭教育咨詢”、“婚姻和家庭關系指導”等方面的需求更高一些。
“本次調查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中國城鄉居民家庭幸福感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全面反映家庭生活的主要需求、意願和預期,積極探索有效提升家庭幸福感的主要途徑的政策措施”。張漢湘說,“針對本次調查所反映的需求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了四點建議”。
一是要逐步提高城鄉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居住條件,消滅“零就業”家庭,讓每個家庭真正能夠“安居樂業”。
二是要著力提高家庭服務能力,改善和緩解城鄉家庭“看病難”、“養老難”、“入學難”問題﹔因地制宜發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特色服務。
三是要加強家庭發展觀念的倡導,注重家庭人口文化的培育和普及。加強流動人口聚集區多元文化交流,促進流動人口盡早融入當地社會。
四是要重點關注特殊群體。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率先探索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公共服務體系,加大對老年人家庭、殘疾人家庭、空巢家庭、留守家庭、流動家庭、受災家庭、單親家庭和其他特殊家庭的扶持力度,逐步提供婚育指導、初級家庭保健、兒童早期發展、家庭教育指導等服務。
“影響家庭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也千差萬別,然而除一些特殊家庭抑或存在不可抗力因素之外,大多數家庭的幸福感是可以改善和提升的。”張漢湘說,“希望‘促進家庭發展、創建幸福家庭’,能夠變為所有家庭的期盼、社會各界的共識,以及國家層面的行動。”
(來源: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