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 常紅)中國社會科學院今日發布2012年《公共服務藍皮書》指出,基本公共服務力應當成為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GDP對公共服務滿意度的杠杆指數,公共服務滿意度上升指數,公共服務滿意度要素發展指數應成為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
基本公共服務力應當成為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2012年12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華圖政信公共管理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聯合舉辦2012年《公共服務藍皮書》發布暨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力評價理論研討會,會議發布了《中國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力評價(2011∼2012)》。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李慎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京文,中國社科院馬研院學部委員程恩富、李崇富,民政部辦公廳巡視員戚學森等知名學者出席了此次會議。
藍皮書指出,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評價,把評估結果以及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上升指數和要素發展指數等指標作為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和硬性指標,將“經濟性”導向轉變為“經濟性、社會性、效率性”導向,淡化GDP在政府政績考核中的比重,從而構建有利於推進社會管理工作並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政績考核體系。
基本公共服務力特指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解決民生問題的能力,包括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種類、數量、質量和覆蓋范圍。具體來說,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力包括地方政府在社會保障和就業、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公共安全、基礎教育、住房保障、公共交通、城市環境、文化體育等方面向公眾提供優質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基本公共服務力是衡量政府社會建設能力的重要尺度,是測評政府績效的重要指標和依據,是正確政績觀的重要內容,也是判斷地方政府社會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在社會管理日益成為政府工作關鍵內容的背景下,基本公共服務力這一重要評估體系應當成為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在政績考核過程中,要逐步淡化GDP的比重,增加ABPS的比重,從而構建有利於推進社會管理工作並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政績考核體系。
GDP對公共服務滿意度的杠杆指數應成為政績考核重要指標
藍皮書指出, GDP與滿意度之間不存在直接的關系,高GDP並不意味著高公共服務滿意度。為了揭示經濟建設對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產生的撬動作用,提出了GDP對公共服務滿意度杠杆指數(以下簡稱“GDP對滿意度杠杆指數”)的概念,通過對GDP和公共服務滿意度之間的定量分析,著力研究如何通過科學有效地投入,夯實基本公共服務,在有限GDP的前提下,實現有限GDP的杠杆作用,用少量的GDP獲得更高的社會滿意度和幸福指數。通過把38個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情況和其2011年的GDP進行了關聯性分析,GDP對公共服務滿意度的杠杆指數排名前十的分別是拉薩、廈門、海口、珠海、大連、寧波、西寧、南京、沈陽、銀川。
GDP與公共服務滿意度的杠杆指數體現了經濟發展與公共服務滿意度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反映了GDP對於公共服務滿意度的杠杆作用。其值越高,表明在一定的GDP水平下,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越高。GDP對滿意度杠杆指數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發展的協調性,指數越高,表明二者的協調性越好。調查顯示,有的城市GDP很高,但滿意度不高,相反有的城市GDP不高,但滿意度很高。對於后者來說,其中的原因要麼是GDP在公共服務中的投入不夠,要麼投入的效率不高。因此,要不斷提升GDP對公共服務滿意度的杠杆指數,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效破除“伊斯特林悖論”(更多的財富並沒有帶來更大的幸福)。提升GDP對滿意度杠杆指數的關鍵是增加公共服務方面財政投入的規模、質量和效率,把“投入導向”和“結果導向”相結合。
公共服務滿意度上升指數應成為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
藍皮書指出,2012年全國38個主要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得分及排名相對於2011年大多數都有變化,在滿意度得分方面,普遍較去年有所提高,隻有少數個別城市略有下降。在排名方面,有些城市在這兩個調查期內,排名變化較大,2011排名靠前,但在2012年的調查中,排名卻有大幅下降,有些城市則正好相反,表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為了更好地呈現和評估不同城市在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方面的提升情況和進步程度,我們提出了“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上升指數”(以下簡稱“城市上升指數”)這一概念。某個城市的公共服務滿意度上升指數越高,表明這個城市在公共服務滿意度方面取得的進步越大,提升的越快。反之,則進步較慢,甚至有退步。公共服務滿意度上升指數排名前十的分別是上海、天津、拉薩、南京、廈門、沈陽、福州、太原、大連、武漢這10個城市上升指數。
一個城市的市民對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滿意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受政府重視程度、投入規模、服務質量和效率的影響,在不同時間點,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的評估結果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動。如果一個城市持之以恆地高度重視公共服務建設,不斷增加公共服務投入,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那麼這個城市的公共服務滿意度就會不斷上升。相反,如果一個城市只是基於制造政績的角度,投機性地增加公共服務投入,而不是持續重視和不斷投入,那麼即使這個城市曾經創造過滿意度的輝煌,那也只是暫時的。
公共服務滿意度要素發展指數應成為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
藍皮書指出,公眾對城市基本公共服務九大要素在不同時期的滿意程度不同。為了更好地呈現城市基本公共服務不同要素的滿意度的變化情況,藍皮書提出“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要素發展指數”的概念,並對2012年城市基本公共服務九大要素的滿意度發展指數進行了測算和排序。公共服務滿意度要素發展指數排名順序為:住房保障、基礎教育、公共安全、醫療衛生、公職服務、城市環境、公共交通、文化體育。
要素發展指數實際是以國家作為整體,反映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的不同要素在某一時間段的發展程度,側面反映了在一定時間段中,基本公共服務這一要素取得的進步,其值越高,表明我國在這一基本公共服務要素的工作在這個時間段內取得了更好的發展,獲得了更好的效果。從長期來看,要素發展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在這一要素上總體發展的穩定性。
2012年度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總體滿意度提高,社保就業、住房保障、基礎教育、公共安全等方面人民群眾滿意度顯著提高,這表明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力得到了逐步提升,社會管理水平不斷優化。但是,提高幅度有限,距離群眾非常滿意的公共服務力水平,依舊還有很大空間。社保就業、住房保障、基礎教育和公共安全的發展指數優良,文化體育、公共交通和城市環境發展指數為負,意味著滿意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