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筑梦九天写忠诚【4】

——记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

本报记者  余建斌  谷业凯  新华社记者  李国利  梅常伟
2018年01月22日04:1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哪有运气和奇迹!”面对任务,航天员永远在备战

  神十任务结束后,王亚平返回地球才知道,短短40多分钟的太空授课,引起全世界高度关注。

  太空授课是神十任务一大亮点。人在失重环境下连站稳都很难,如果还要开展授课、实验和拍摄,那比地面难出千百倍,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人乘组为此在地面进行了200多个小时的训练。

  太空授课中的水球实验,王亚平做出的水球又圆又大,格外漂亮。看到王亚平持续往晃动的水球中注水,地面支持团队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当完美的水球呈现在所有人面前时,大家才醒悟过来,兴奋地说:“这丫头绝对做功课了,她是想给我们一个惊喜呢!”

  王亚平的确是做足了功课。在太空最难做的是水球实验,动作轻了重了、水量多了少了,都可能导致水膜破裂。每次在地面做实验失败后,王亚平都和队友们细查原因,不断尝试,找出窍门。

  手控交会对接是难度极高的航天技术,被称为“太空穿针”,对航天员的心理稳定性以及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精准控制等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世界航天强国也难免数次失败。

  为掌握“穿针”技术,确保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刘旺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训练中,刘旺坚持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还主动提出将手柄延迟设置从1秒内延长到2秒,提高操作控制难度。地面1500多次的训练,终于换来了太空中的一次成功。

  “哪有运气和奇迹!”用15年等待“换来”15天太空之旅的张晓光说,航天员面对任务,永远是在选拔,永远是在备战。

(责编:曹昆、赵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