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提出的“质量时代”,国务院参事分析三大精神支撑【2】

2017年07月10日17:4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三、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

现在城市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拼经济、拼管理进入拼文化的阶段,迈向“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时代。要解决质量问题,迈进质量时代,最终拼的也是文化和精神。如何协同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形成质量时代的动力和精神支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为什么缺失?三大精神缺失的背后,是严肃的文化问题。

从宏阔的历史角度看,发端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至今一直未结束,其基本发展逻辑是在认识中批判、在批判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其间也有过偏执的时期,比如,最初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从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发端的,但这并不妨碍它在自身发展中不断纠谬和积极的建设,而十年浩劫的“文革”也曾一度出现“两个否定”的思潮,即一方面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封建文化批判,另一方面又把传入的西方文化作为资产阶级文化否定,予文化建设以极大的破坏。但是改革开放后,这些问题又得到迅速的纠谬。现在,我们是既肯定西方先进文化,又肯定优秀传统文化。

在人类共同关心的以人为本问题上,中西方是高度契合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体现在产品质量上就是要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权利,为消费者提供满意产品,以创造品质生活、幸福生活为宗旨,而不是单纯追求利润的实现。所以,培育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首要任务就是培育人文精神。

其次,要重视国民素质问题。

国民素质决定产品质量。看似是一个产品,实际上它的质量隐含着人的素质;看似是对一个产品的评价,实际上是对一个国家及其国民的评价。以德国和日本为例,它们曾经是二战的罪魁祸首,对人类犯下罪行,但就产品质量而言,这两个国家今天却受到各国消费者的尊重,人们购买德国货和日本货时,大都不会怀疑其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这与其说是相信德国货、日本货,不如说是相信一个民族的工作态度和国民素质。

因此,当我们强调三大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的时候,决不能忽略国民素质的问题。实际上,这是最根本的问题,是现实问题也是文化问题。如不正视这个问题,我们将无法迈入质量时代,更不能奢谈产品质量达到世界一流。

诚然,和自己比,我们的劳动力素质是在不断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相当差距的。2016年中国人力资本指数显示,1985年至2014年,全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从32岁上升到36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从6.38年上升到10.05年,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从14%上升到了36%,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从2%上升到了16%。而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其中加拿大为14.6年,澳大利亚为14.4年,英国为14年,芬兰为13.5年,美国为13.4年,法国为13.1年,日本为11.1年。我国15岁以上年龄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1年,明显低于上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

这种受教育程度对劳动力素质或产品质量肯定有影响。美国麦肯锡公司报告显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了全球70%的手机、80%的空调和91%的个人电脑,但是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的1/4。

再者就是社会快速发展中的道德迷失,比如浮躁、急功近利、不讲诚信、假冒伪劣等行为。一直以来,对于国民性的批判都是中国文化不断自我反思的重要内容。从鲁迅所处时代开始直到今天,一直在寻求国民素质提高的道路,也许在自我批判之中有些言论过于激烈,但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要正视当前国民素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要认识到不提高国民素质,就不可能迈进质量时代的门槛。

第三,要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质量时代的关系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之举,在实践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些具体举措上。其实,从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反观,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标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主攻方向是改善供给结构,进而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其出发点是提高供给质量,落脚点则是产品的质量。因此,质量时代首要的是产品如何过质量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中国人消费习惯的一种引导,它进一步强化人们对质量的认识和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需要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融入,有三大精神的注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功引导中国步入质量时代。

创造与建设质量时代还包括加强法治建设、道德建设、技能培养,完善产品质量检验制度、教育制度等,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讨、丰富和完善。

总之,社会各个领域都应有一种凝神聚魂的东西,作为大众认可、追求和坚守的理念,使之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当今中国,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是创造与建设质量时代的三大动力源泉和力量支柱。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才能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润物无声,却静水深流,必将助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作者系国务院参事)

(责编:白宇)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