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非一劳永逸 传承须接地气

2016年12月02日08: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学者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非一劳永逸 传承须接地气

四川洪雅上千人吃“坝坝宴”过冬至 中新社记者 刘刚摄

  近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民俗学者王娟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消息很令人高兴,但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习俗来说并非一劳永逸,“关键还要思考让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活动‘接地气’,能让民众都自发参与、自发传承”。

  据公开资料显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王娟介绍,在农业社会,耕种需要根据太阳运行情况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已经零星出现了后世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如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便有所记载。”王娟说,《淮南子》中就有了完整的24节气记载,“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江西高校学子“竖蛋”迎秋分 成阳摄

  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则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古代,人们根据日晷测得,冬至那天日影最短,这也是被最早确立的一个节气。当时,很多朝代都将冬至当作过年,所以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随后逐渐确立了其他节气。”王娟表示,二十四节气每年日期基本不变,是一种很科学的时间概念,并逐渐衍生出了一些丰富有趣的习俗。

广西龙胜“闹春牛”迎立春 中新社记者 潘志祥摄

  如王娟所说,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还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对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来说,我只记得一些大概的内容,并不能记全。”白领马小姐对记者表示,就自己知道的一些节气来说,对现代人的生活仍然有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次申遗成功的机会,活化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气文化”。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有利于提升这些节气的知名度、保护其文化内蕴。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王娟认为,传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气”,让习俗也能与时俱进,“只有将之与老百姓的生活衔接,才能让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更好的传承下去”。(上官云)

(责编:李警锐、申亚欣)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