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边界:探索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的有效机制

2016年11月29日17:47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图为与会专家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被作为“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

当前,译介中国文学经典,推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成为越来越多文艺工作者的自觉。在这其中,如何跨越翻译活动中的文化和语言障碍,如何探寻文化译介的有效方式,成为文艺界和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11月25日至28日,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知名翻译家、作家、出版商和学术大家共聚一堂,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的“跨越边界:第一届作家、翻译家、评论家高峰论坛”中各抒己见,为中国文化的对外推介出谋划策,从不同侧面共同探讨文化译介的有效机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文化文本译介推动文化“走出去”

资深翻译家、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燕汉生指出,一个国家出版物中翻译作品的比重(包括译进和译出)反映这个国家接受外国文化影响和对外文化影响的程度。如果译进的比重过大,说明本国文化脆弱,无力开展正常的文化交流。中国翻译历史上长期存在译进作品数量远超译出数量的现象,这说明中国还未能成为世界上的文化大国,其文化影响力亟待提高。

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与会专家的发言从各个角度表明,成功的文学译介,特别是对于蕴含中国文化智慧结晶的典籍的译介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目的语文化的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养成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与鉴赏力,达到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与文化辨识度的效果。

探索“大翻译”模式:跨越符号的边界

如何成功高效地译介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典籍近年来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翻译研究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许多典籍译介的策略。在本次论坛上,罗选民教授提出了“大翻译”的概念,指出“大翻译”指通观之下的语符翻译 ,其对象是中国典籍,阐释、翻译和文化意象建构是这一活动的目的。通观意味着翻译活动不是聚焦的,而是散点的;语符意味关注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而且是符号的,更准确的说是两者的混合体。它的视觉效果是马赛克似的,非远看而不能窥其全景。他倡导通过“大翻译”模式使文化典籍得到多重阐释,覆盖目的语文化的各类读者,并有可能最终融入目的语文化,成为异域的文化经典。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中国语言文学系萧丽玲教授也以《西厢记》中“莺莺听琴”一节中的插画为例,解释了基于视觉与空间维度的符号是如何对基于听觉与时间维度的音乐进行“翻译”的,分析了符际翻译的方式对意义传递的重要影响。萧丽玲的研究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但属于广义的翻译活动——即以一种符号系统表达由另一种符号系统所创造的意义,她所提出的例证恰恰呼应了“大翻译”的模式。

美国著名作家、美国图书奖、美国作家协会诗歌奖获得者梁志英教授在会议中的介绍同样也呼应了“大翻译”的关切,以个人诗配画多媒体诗作MothSutra的创作经历为例,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为“大翻译”模式的实践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例。

探索合作翻译的翻译模式:跨越国界的边界

本次论坛邀请到燕汉生、黄友义等多年从事翻译实践的著名翻译家。他们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合作翻译这一实用高效的典籍翻译模式。燕汉生根据自己在《中国文学》和国家外文局几十年的中译外工作经历,指出“中外合作翻译是个好形式,曾造就了一些著名译者和译作”。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也指出,在外文局通行的翻译模式之一就是由国内和国外译者配合的合作翻译模式。他介绍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翻译中由中外译家合作的翻译模式,指出在中国典籍翻译中最佳组合就是中外翻译家组成的翻译团队。这种组合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中外专家的语言与文化特长,使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密切合作与磋商,为优秀译文的产生做出贡献。国内以外文社为代表的出版社近年来已经开始尝试邀请在美华人知识分子参与到中国文学文化文本的译介之中,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然而,因为目前境外熟悉中国文化与文字的合格文学译者尚为数不多,所以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中译外的工作还需要主要倚重中国译者。因此,黄友义指出这种合作模式应该引起翻译学界的关注,以便探索更加高效可行的跨越国界的合作翻译模式。

黄友义的观点引起了张敬珏教授的回应,她以为美国中文系学生教授《西游记》的亲身经验为例,提出中译外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问题。在她看来,译介主导者,即译者与出版者也应该关注译本读者、特别是作为专业读者的评论家的意见,与其进行更密切的交流,以更好把握典籍译介的特点与评价标准。

跨越身份的边界:作者、译者、出版者以及评论家的身份与合作模式

翻译和创作一样,都是与出版互为依存的。没有创作和翻译,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出版,反之亦然。黄友义指出作家、译者、出版者与评论家是命运共同体,是天然的盟友,因为对方的存在而伟大。作家所具有的开阔的视野以及丰富的文学文化知识体现在其所创作的文本中,通过译者的工作介绍给异域文化的读者。而同时译者的工作也需要原作作者的配合与帮助。

黄友义以与作家王蒙以及梁晓声的合作为例,指出一些优秀的作家会十分愿意配合译者的工作,实际上成为了译者的合作伙伴。作家积极参与到翻译过程中的方式已经突破了其职业身份的界限,却为文学译者的工作带来了有益的影响。

此外,黄友义还指出评论家对于翻译的评论对于促进译文在目的语文化的推广也有着重要意义。评论家的反馈不仅能促使出版商和译者更加自觉的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与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同时提升译作在目的语文化中的知名度与辨识度。兼有译者、音乐人与出版人多重身份的Graham Earnshaw,跟与会者分享了自己翻译并出版金庸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作者、译者与出版人的密切合作对于成功的文学文化译介的重要意义。

跨越学科的边界:以多学科视角探索文化文本译介的实践与理论

打造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的新格局,要从世界性、全球化、超文本、跨学科的层面来思考翻译问题。不仅要注重共时的政、经、文、体的翻译,还要注重历时的典籍、历史文献的翻译研究;要从地缘性角度来挖掘翻译资源,通过共时和历时的翻译研究来形成中国翻译的集体文化记忆。多位与会专家都认为,翻译研究要更加多元化,从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心理学、神话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来认识译介行为的本质与规律。罗选民教授特别提到探寻大数据技术对译介实践的潜在意义。

他认为,大数据技术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不仅对我们的翻译教育和翻译研究会产生重要影响,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学文化译介的过程,随时掌握译文传播效果、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构建高效的译介机制和客观的评价机制,使中国文化不仅能够走出去,而且能够驶入快车道。他同时强调,在数字时代,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仍然是人文主义思想,翻译技术本质上应该是数字人文主义关照下翻译人文和技术的融合。以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翻译技术应该为以全面推广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为目的的“大格局”的翻译而服务。

“性相近、习相远”:文化自觉指导中国文化译介活动

著名作家韩少功在提交的会议发言稿里指出,“性相近、习相远”这句古语指明了“同”和“异”的交织,或者说“相近”和“相远”的两重性,由于人性之相近与文化习俗之相异所带来的文学上的可译和不可译对于文化交流既构成了永恒的动力,也构成了永恒的障碍。在文化文本的译介过程中,既要因为“性相近”而自觉捕捉人性中共通的情感,也要因为“习相远”而自觉跨越文化的藩篱。

对于人性之相近,来自丹麦的Johs., N. Frandesen教授以安徒生童话在世界的译介和传播为例所做的分析堪称最佳佐证。他指出,使安徒生童话故事获得世界声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作品中包含的幻想与情感。人类所共有的想象力和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安徒生的故事赢得各国读者的共鸣,也将各国读者联系在一起。

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为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次论坛的过程中,“大翻译”、“大格局”的译介意识已经在与会者中悄然形成: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以及在文化文本的译介过程中,必须让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相辅相成,在正视自我的基础上,以“听得到、听得懂”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李文婕)

(责编:李警锐、申亚欣)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