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建设可信的网络空间

——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新媒体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秘书长 王一彪

2016年11月17日21:23  来源:人民网
 

尊敬的任贤良副主任、王杰副校长,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应大会之约与各位相聚在这充满古朴气息、人文底蕴的乌镇,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维度,共同探讨互联网发展走向,特别是新媒体建设的广阔前景。

接入国际互联网20多年来,互联网在中国得到神奇般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中国有句古话,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这个秩序,当然包括可信。今天我们探讨“建设更加可信的互联网”,确实十分重要也十分紧迫。

根据互联网自身发展实际,我认为,“可信互联网”需要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网络传播可信。尽管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在网上传播的全部信息内容,都应当是真实可信的。因为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本质上是现实空间的延伸,网上信息传播交流归根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心与心的对话。如果任由虚妄的谣言满天飞,那就会让可怕的谎言毒害人的心灵。第二,网络应用可信。现在,网络应用服务已深入生活方方面面,网银、电商、网约车等已完全打通网上与网下。但与此同时,网上欺诈、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违法犯罪等已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公害。仅2016年上半年,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就有28.7万起,造成经济损失达80多亿元。提供可信的网络应用服务,确实迫在眉睫。第三,网络平台可信。为各种网络应用、网络传播提供服务的网络基础平台,肩负着网络正常运行、网民权益保护、公共秩序维护和法律法规执行的责任,这是可信互联网的基本保障。

我今天谈可信互联网,首先指向网络传播。共同建设可信的网络空间,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上肩负着重要责任。应当看到,互联网一诞生就与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少数网络传播者由于过分追求点击率、阅读量,超越道德底线的传播行为时有发生。传播效率与传播失真的矛盾,意见表达与观点极化的矛盾,情感传递与情绪泛化的矛盾,已成为影响互联网正常传播秩序的深层次问题。面对这三对矛盾,主流媒体应成为庞杂信息的过滤器、偏激观点的矫正阀、社会心态的压舱石。

作为一家有着68年历史的中央媒体机构,人民日报已发展成为覆盖传统报刊、PC网站、手机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电子屏等十余种载体的现代传播体系,构建起全媒体形态的媒体方阵,覆盖用户总数累计超过3.5亿。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提出,应当积极拥抱互联网,努力实现有新闻的地方就有人民日报、有用户的地方就有人民日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信人民的信任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条件。在推动融合发展过程中,人民日报新媒体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讲诚信、讲责任,为建设可信的网络空间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严格采编流程,报道真实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多年来,为坚持真实传播、可信传播,形成一整套严格的新闻采编规范流程,这是人民日报的专业能力和优良传统。在推动融合发展过程中,针对新媒体传播特点,人民日报“两微一端”建立“三把关、五审核”机制,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都进行认真的核实、验证。人民网作为人民日报社融合发展的新媒体旗舰,一直致力于为建设可信互联网发挥作用,自觉履行网上信息管理的主体责任,全力确保本网发布和转载的信息信源可靠、内容真实,坚决抵制虚假信息传播。

二是,秉持科学态度,阻断谣言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类社交媒体和自媒体规模空前扩展,在极大丰富网络信息内容的同时,大量假新闻、伪科学的信息也大肆泛滥。“微波炉加热食品会致癌”“西瓜打针增甜”等虚假信息,传播时间长、受众范围广,对广大网民产生严重误导。对此,人民网以“扶正祛邪、净化网络环境”为己任,及时推出“求真”栏目,将网上传播广泛、网友关注度高的各种谣言、传言进行梳理,以科学的态度和有效的机制,进行认真的调查求证和严谨的甄别分析,第一时间为网友报道事件真相,成为大量虚假网络信息的“终结者”。

三是,畅通社情民意,赢得网民信赖。我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成为网络民意与党政机关的桥梁纽带。人民网首创的地方领导留言板已持续10年,共有56位省委书记、省长通过留言板与网民互动,2000多位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公开回复网民留言,帮助解决各地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55万件。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区市建立回复办理人民网网友留言的标准化运行机制。平均每个工作日,有700多项网民诉求获得回复,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被誉为“社情民意的集散地,亲民爱民的回音壁”。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在互联网上打造联系人民群众的新平台,反映社情民意,回应群众关切,推动问题解决,赢得网民信赖,实现更高境界的可信。

实践证明,在建设网络强国进程中,必须把建设可信的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努力实现网络传播可信、网络应用可信、网络平台可信。这样,才能让网络空间更加风清气朗,更好造福广大网民。对此,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要筑牢可信的技术基础。罗马人有一个赞扬人可靠的说法:“你能在黑暗中信任他”。我认为,建设虚拟的网络空间,就需要这样的信任。所以,互联网各领域都应当从“可信”这个维度去研发和应用网络技术。通过各方面不懈努力,让人工智能成为新闻事实核查的利器,让区块链技术用来构建安全可靠的信任体系,让量子通信技术为网络自主交流保驾护航。

二是要建设可信的市场环境。从互联网发展历程看,用户选择是信任生成的基础,市场是信任的源泉,也是最需要信任灌溉的土壤。随着“互联网+”战略深入实施,将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国的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市场规则、契约精神,建设适用互联网的信用体系;另一方面要大力倡导人际诚信、社会文明,让市场运行多一些相互信任。

三是要提供可信的法规保障。依法依规,应当成为互联网传播、应用和平台等各个参与主体的共同遵循。互联网发展正在不断催生新业态,但不应留下法律“空白”,也不能成为管理“飞地”。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管理部门应当尽到监管责任,互联网企业包括网络媒体应当承担主体责任,互联网用户应当履行公民义务。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一定能建设一个健康有序、善意可信的网络空间。

传播的秩序、传播的质量、传播的品质,决定着新媒体的未来。新媒体发展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好的生态,根本途径就是共同建设可信的互联网。在这次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到会发表重要讲话,就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主张,我们一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我们坚信:建设可信互联网是防范安全风险的必由之路,可信互联网建设好了也必将普惠人类文明、推动世界进步。

最后,祝新媒体发展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责编:袁勃)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